朱权紧攥着齐王的信件,脸上的肌肉不自觉紧绷,牙关轻咬,眼神中满是忧虑。这朝廷赋税政策一旦变动,大宁多年的心血怕是要付之东流。眼下大宁百废待兴,与建州女真的合作才刚有起色,额外的赋税压力,无疑是雪上加霜。他在书房中来回踱步,每一步都踏得极重,仿佛要把心中的忧虑都踩进地板里。
“来人,速速把林公请来!”朱权猛地停下脚步,对着门外候着的侍卫厉声吩咐道,声音里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急切。
不多时,林公匆匆赶来,神色关切:“王爷,唤老夫前来,可是出了大事?”
朱权将信件递给他,语气沉重:“林公,你看看这封信。朝廷赋税政策恐有大调整,且听闻会更加严苛,这对大宁而言,是生死存亡的关头。”
林公接过信,迅速浏览一遍,随后陷入沉思。片刻后,他缓缓说道:“王爷,朝廷赋税加重,大宁的军屯和商业必将遭受重创。军屯是大宁边防的根基,赋税过重,百姓难以承受,军心民心恐将不稳;商业方面,商户利润被压缩,积极性受挫,物价也可能随之失控。如今科举稳定,大宁正盼着借此培养和留住人才,可赋税重压之下,百姓生计艰难,恐无心向学,这对大宁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啊。”
这时,书房门被轻轻推开,沈书瑶走了进来。她身姿挺拔,步伐间带着利落劲儿,虽是女子,却有着不让须眉的英气。作为朱权的侧妃,她平日里就对大宁事务格外上心,听闻赋税之事,赶忙前来。
朱权抬眼看向沈书瑶,眉头微蹙,说道:“书瑶,你来得正好,这朝廷赋税之事,实在棘手,本王思来想去,觉得这背后定是陛下在试探我们藩王的态度。”
沈书瑶微微欠身,目光专注地看着朱权,认真倾听他的话语,待朱权说完,她轻轻点头,眼中满是认同,温和地回应道:“王爷所言极是,从这些方面确实能看出朝廷的深意,足见王爷对局势的洞察敏锐。陛下近年来对藩王管控愈发严格,此次赋税变动,想必是有多重考量。”
朱权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深思熟虑后的坚定:“林公所言极是,书瑶所言也在理。本王认为,这赋税调整背后,定有更深层的政治意图。陛下近年来对藩王管控愈发严格,此次赋税变动,或许是对我们的一次试探。蓝玉案刚过,朝廷局势微妙,我们行事必须万分谨慎。但本王绝不会坐以待毙,大宁的百姓和基业,本王定要护好。”蓝玉案不仅让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也使得朱元璋对军权把控更为严格,藩王手中的军事力量也被纳入重点监管范围,这赋税调整说不定也是加强管控的一环,朱权心里暗自揣测,但他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畏惧,反而闪烁着破局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