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部大楼的旋转门夹着柳絮扑进走廊,顾沉舟的常服硬领第一次磨得后颈发疼 —— 这是他自 1994 年军校毕业以来,首次摘下作训服换上笔挺的春秋常服,肩章上的中校星徽在磨砂玻璃上投下棱角分明的影,却不及口袋里全家福的边角温柔。新挂的 "师团作训科" 门牌还带着木器厂的清漆味,字体用的是他熟悉的弹道横平竖直,却比当年在连队黑板写的战术板书,多了份机关特有的规整。
办公桌上的清江段抗洪预案摊开在三月的阳光里,1:5000 的地形图上,顾沉舟的红笔在 "老河口险段" 画了三重圆圈 —— 那里的堤基沉降数据,与 2003 年他带队加固的某边防公路路基位移曲线惊人相似。手指划过 "防汛物资储备表" 时,他突然想起苏晚晴设计的 "军民两用救生衣":肩部的快速解脱扣用的是 1998 年抗洪时她改良的弹壳卡扣,布料里混着缝纫社边角料的红景天纤维,既能防水又能提神。
"顾中校,您的茶。" 通讯员的搪瓷缸磕在木质文件柜上,映出顾沉舟调整领带的倒影 —— 那条藏青领带是苏晚晴用他退役的作训服改制的,尾端绣着极小的 "舟" 字,像极了当年她在他战术背心上绣的姓名贴。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全家福的塑封膜,妻子抱着小川站在缝纫社门前,银顶针别在发间,身后的 "军民共建示范基地" 铜牌正被春风擦得发亮,这样的场景,比任何机关的迎新讲话都更让他胸口发紧。
抽屉深处露出半截弹道笔记本,封面贴着 2005 年抗洪时苏晚晴塞给他的、绣着 "平安归" 的护腕 —— 那时她刚学会用弹壳粉染布,护腕边缘的毛边曾磨破他的虎口,此刻却成了笔记本最温暖的书签。翻到最新页,他用红笔在 "清江防汛" 章节旁画了台缝纫机:"需与舟晴缝纫社对接:1. 防水布料改良(参照 2008 年抗震帐篷布工艺);2. 救生衣卡扣量产(弹壳模具编号:1998-7-21);3. 防汛手册插图(请王婶手绘纳鞋底式加固法)。"
走廊传来参谋们讨论沙盘的声音,顾沉舟的手指在桌面上敲出缝纫机的节奏 —— 这是他在基层养成的习惯,每当需要梳理战术,总会想起苏晚晴踩动缝纫机时,顶针划过布料的咔嗒声如何与他的心跳同频。现在面对机关的防汛预案,他突然发现那些被反复圈注的险段,竟与缝纫社这些年承接的边防被装需求点,在地图上形成奇妙的呼应:老河口的沉降带,恰是军属张秀兰的便利店所在,而那里的孩子们,正穿着带反光条的 "小军人校服"。
"顾中校,师长叫您去作战室。" 通讯员的报告打断思绪,顾沉舟将全家福反扣在桌面,起身时常服下摆扫过椅背上的作训包 —— 那是苏晚晴用 2010 年退役的降落伞改的,侧兜还缝着当年他教她的 "三点一线" 收纳法。路过走廊的双拥宣传栏,他的目光在 "舟晴缝纫社捐赠边防被装" 的照片上停留半秒,妻子站在缝纫机前的侧影,与玻璃上自己的常服剪影,在春日的光里叠成一道温暖的重影。
作战室的沙盘前,师长的指挥棒点在清江中段:"这里的民堤需要军民协同加固," 目光扫过顾沉舟,"听说你爱人的缝纫社," 指了指沙盘上的村落模型,"改良的防汛编织袋能扛住 12 级风浪?" 顾沉舟的喉结滚动,想起去年暴雨夜,苏晚晴带着车工们在车间赶制编织袋,用弹壳检测仪校准每道经纬线,那些印着 "舟晴"logo 的袋子,此刻应该正躺在某仓库的货架上,像等待冲锋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