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全家夺我军功,重生嫡女屠了满门> 第593章 赵曦的天塌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93章 赵曦的天塌了(1 / 2)

赵曦原本灰败的脸色,在听到“皇上宣召”的瞬间骤然亮了起来。

是了,最近她是皇上眼中的“福女”,钦天监批过八字的福运之人,怎能被区区小事所磋磨?

前不久才有紫烟从她家中出现,或许是老天爷帮她,大燕各地都出现了祥瑞之兆。

皇上此时召见,定是好事临门。

这么一想,方才在卢家人面前丢尽的颜面仿佛都不重要了。

惹卢老大人不快,那又如何?只要皇上高兴,不就够了?

赵曦轻轻整理衣袖,转身看向许靖央时,嘴角勾起一抹若......

春雨淅沥,打湿了京城青石板路。街角茶馆檐下,几个闲汉缩着脖子躲雨,炉上铜壶嘶嘶作响。一个穿灰布长衫的老学究端起粗瓷碗,吹了吹浮沫,忽听得邻桌少年低声争论。

“你说那‘正心联盟’都覆灭了,为何宫里还要设‘思辨课’?圣贤之道岂容辩驳?”

另一人冷笑:“你读过《问心录》吗?没读过就别开口。林先生说:‘不疑则无真信。’若连质疑都不敢,谈何忠孝?”

老学究眯眼望去,见说话的是个十六七岁的书生,眉宇间有股倔劲儿。他心头一震,这语气……竟与三十年前乌衣巷那位女子如出一辙。

十年前那一场风暴,并未真正平息。它只是沉入地下,像暗河般蜿蜒流淌,在人心深处悄然改道。

数日后,岭南某县衙前鼓声震天。一名农妇击鼓鸣冤,状告县令强推“静心粥”。此粥每日清晨免费发放,声称可安神定志、祛除烦忧。起初百姓踊跃领取,渐渐却有人不再抱怨赋税沉重,哪怕家中断粮也只喃喃:“一切皆好。”

新任监察御史亲自查案,带太医验粥,果然检出微量“宁神露”残渣。顺藤摸瓜,竟牵出一条由地方乡绅联合寺庙主持搭建的“清心会”,专为压制民怨而设。其账册赫然记载:“每施粥千人,官声提升三成;若遇灾年,则加倍投药,以防聚众闹事。”

消息传至京师,沈砚正在校阅《醒示榜》月报。阿七立于身侧,右眼黑布已换作银丝绣蝶纹,手中捧着一封密函:“西南三州私改《问心录》教材,删去‘权力须受监督’一节,替换为‘上下有序,各安其分’。主使者是前礼部侍郎之子,现任书院山长。”

沈砚指尖轻叩桌面,目光落在墙上地图??红点又多了七个。

“他们学会了伪装。”他低语,“不再烧书,而是改书;不再逼人听话,而是让人觉得‘本该如此’。”

阿七沉声道:“更难防的是那些自以为在行善的人。昨夜审讯一名村塾先生,他流泪说:‘我只是想让孩子乖一点,读书快一点……他们吵得太厉害了!’”

沈砚闭目良久,忽问:“你还记得林小姐临终前写的最后一封信吗?不是给朝廷,也不是给我,而是给天下所有教书先生的公开信。”

阿七点头:“她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顺从的灵魂,而是唤醒沉睡的疑问。如果你的学生从不问‘为什么’,那你很可能已经失败了。’”

窗外雷声滚滚,一场暴雨将至。

三日后,一道诏令自宫中发出:全国私塾、书院、官学所用教材,须经问心司备案公示;凡擅自删改者,视同违逆《禁控法》,按“思想隐匿罪”论处。同时,设立“童问奖”,每年遴选百名提出最具挑战性问题的学子,由皇帝亲授玉简。

此举震动朝野。徐景和虽已被贬谪边州,余党仍在。有御史上奏弹劾太子“纵容悖逆之风,助长桀骜之气”,更有老儒联名上书,称“疑则乱,争则崩”,恳请废止思辨课。

太子未作回应,只命人在国子监门前立碑,刻下八个大字:

**“宁听万言刺耳,不纳一语谄媚。”**

与此同时,敦煌城外,苏昭正带领一群年轻士子重建“问心亭”。这座木构小楼原为当年旅人讲学之地,后被官府拆毁。如今他们用募捐所得重修,四壁不砌砖石,唯挂百幅白绢,供路人书写心中困惑。

一日黄昏,一位老妇颤巍巍走入,提笔写下:“我儿子说我入安魂所后变了,可我觉得自己终于平静了。是我错了,还是他错了?”

苏昭见之,未加评判,只在旁附言:“真正的平静,应能容纳痛苦的存在。若连悲伤都被抹去,那不过是另一种麻木。”

此语被人抄录传开,竟引得数十城镇自发设立“问心墙”。有人写:“领导总说形势大好,可我工资三年未涨。”有人问:“和尚劝我看破红尘,可我不想放弃父母妻儿,算不算执迷?”还有孩童稚嫩笔迹:“妈妈让我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可我觉得不对,我能说吗?”

这些文字如星火燎原,点燃了沉默已久的民间思潮。

而在北方草原,那位曾发现心灵共鸣钟工坊的副将李铮,如今已升任北境都护。他在巡查途中截获一支商队,查获数百具精巧乐器,名为“太平箫”,吹奏时可诱发恍惚感。幕后买家竟是某藩王幕僚,意图用于安抚辖内流民。

李铮当场焚箫,写折上报,并附一句警语:“香可禁,钟可毁,音无形。今日一曲温柔,明日便是万马齐喑。”

沈砚接到奏报,连夜召集群臣议事。有人主张严刑峻法,扩大问心司权限;有人则忧心过度监控反成新tyranny。争论不休之际,沈砚取出一只陶埙,当堂吹奏一段曲调。众人初觉舒缓,片刻后竟生烦躁,心跳紊乱。

“这是‘归心谣’逆频改造版。”他说,“正向使用令人顺从,逆向刺激则引发抗拒。我们不必禁止声音,但必须教会人们识别它的力量。”

于是,次年春,朝廷颁布《音律审查令》,规定所有公开演奏音乐须标明情绪引导意图,剧院、茶馆、寺庙皆需张贴警示牌:“本场所播放之声波可能影响您的判断,请保持清醒。”

民间哗然之余,亦有赞许。东海渔民组成的“警音队”开始培训青年学习声学原理,甚至发明了一种“辨惑笛”,能检测周围是否存在异常频率。

然而,最令人始料未及的变化,发生在宫廷内部。

太子妃病逝后,皇帝欲为其修建“安宁宫”,供僧侣日夜诵经超度,祈求亡魂安息。工程启动当日,一群年轻翰林联名上书,援引《思辨课》条例,质问:“若死者真需安宁,活人强行打扰是否反而亵渎?且诵经费用浩大,能否用于赈济孤寡?”

皇帝震怒,召见领头者。那青年坦然道:“臣非不敬先人,而是不敢盲从习俗。林晚舟先生曾言:‘最大的不孝,是让死者成为压迫生者的理由。’”

满殿寂静。

最终,皇帝下令停工,改建为孤儿学堂。匾额题名《晚舟义塾》。

这一年冬天,京城突现怪事:多户人家夜间听见窗外低语,似有人轻唤名字,语气温柔,劝人放下执念、随光而去。先后有十余名老人离奇失踪,遗留下整洁床铺与一张纸条:“我要去没有痛苦的地方了。”

沈砚亲自督办此案,派阿七率队调查。线索指向一处隐蔽道观,主持乃前朝遗臣之后,自称掌握“灵魂净化术”,通过催眠与气味结合,诱使目标自愿放弃生命。

审讯中,那道士冷笑:“你们给人自由,可他们承受不住啊!看看这个世界??争吵、背叛、贫穷、病痛!我给他们解脱,有何不可?”

沈砚盯着他,一字一句道:“你可以提供死亡,但不能把它包装成希望。”

判决之后,全国开展“临终关怀整顿行动”,严禁任何机构以“安宁”“解脱”为名实施心理操控。同时,《思辨课》新增章节:

>**《当善意变成刀刃》**

>??如何识别披着慈悲外衣的精神暴力

与此同时,西南山村的小学堂里,孩子们每天晨读依旧。

“我有权怀疑,哪怕对象是皇帝。”

“我可以不同意,只要我说出理由。”

“我不必立刻相信,我可以等待证据。”

某个清晨,老师提问:“如果所有人都说太阳从西边升起,你会怎么办?”

一个瘦弱男孩站起来,声音不大却清晰:“我会先检查自己的眼睛,然后找更多人观察,最后画下轨迹图。但如果大家都坚持错误,我就写一本书,告诉后来的人??曾经,整个村子都瞎了。”

全班寂静,继而掌声雷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