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全家夺我军功,重生嫡女屠了满门> 第593章 赵曦的天塌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93章 赵曦的天塌了(2 / 2)

而在遥远的海岛渔村,“天音”事件余波未平。那位盲人乐师被捕后绝食抗议,临终前留下一句话:“你们赢了,因为你们不怕吵。可人类终究渴望安静,总有一天,他们会回来求我们赐予沉默。”

沈砚得知此言,久久不语。他翻开《晚舟手札》最后一页,只见空白纸上有一行极淡墨迹,似是临终前所书,几乎难以辨认:

>“警惕那些承诺让你不再痛苦的人。

>因为真正的救赎,是从学会与痛共存开始的。”

他合上书,望向窗外。春雪初融,柳枝抽绿。

数月后,江南水乡举办首届“问心辩论会”。学子们围绕“国家是否应强制推行幸福指数测评”展开激辩。支持方认为此举可及时干预心理危机;反对方则指出,一旦“不幸福”成为病态标签,便会催生新的压迫工具。

台下听众中有位白发老者,正是当年静语寺幸存僧人。他听着年轻人唇枪舌剑,老泪纵横。

散场时,他找到主办方,递上一枚铜铃:“这是我师父留下的遗物。当年他在归心井边敲它,提醒弟子勿忘本心。现在,我把它交给你们。”

铃身刻着两字:**慎安**。

自此,每年清明,各地学子自发聚集于归心井旧址,举行“问心祭”。不烧香,不跪拜,唯有轮流登台,讲述一年中最困扰自己的问题。无论答案与否,皆获掌声。

有人问:“如果爱国意味着闭嘴,那我还该爱吗?”

有人问:“父母说的一切都是为我好,可我越来越不像自己,怎么办?”

还有人问:“当全世界都说某个人是敌人时,我还能替他说句话吗?”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让一代又一代人学会独立站立。

十年光阴流转,沈砚鬓发尽白。某日巡视边关,途经一座新建学堂。正值课间,孩童嬉戏奔跑。忽闻钟声响起,却是不同于往日的节奏。

咚??铛??鼓??

三音交错,清越悠扬。

他驻足倾听,问身旁县令:“这是什么钟?”

“回大司正,这是‘童问钟’。”县令恭敬答道,“每日三响,提醒师生:第一声思己过,第二声问真相,第三声念苍生。”

沈砚微微一笑,步入校园。教室墙上挂着一幅画像,仍是轮椅上的女子,下方题词换了新句:

>**“她不曾给出答案,

>她只教会我们提问。”**

放学时分,一个小女孩跑过来,仰头看他:“爷爷,你是沈先生吗?”

“是。”他蹲下身。

“我们今天学了你的故事。”她认真地说,“你说,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问‘为什么’,光就不会灭。”

沈砚心头一热,从怀中取出那半枚鹤首玉牌,轻轻放在她掌心:“那你愿不愿意,替我把这道光传下去?”

小女孩紧紧握住,用力点头。

夕阳西下,她蹦跳着归家,玉牌在阳光下闪出微光,如同星火坠入人间。

当晚,沈砚独坐灯下,提笔撰写《问心司十年志》。写至结尾,墨迹渐重:

>“我们曾以为,破除谎言只需揭露真相。

>后来才懂,真正的战斗,是在人心中种下一颗怀疑的种子。

>它微小,脆弱,常被斥为叛逆、愚蠢、不知感恩。

>可正是这粒种子,能在荒原上开出自由之花。

>不求它一夜成林,

>只愿它永不绝根。”

搁笔之时,远处钟鼓再响。

咚、铛、鼓。

三音和鸣,穿云裂雾。

他知道,这场战争永远不会结束。

但他也知道,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在黑夜中睁着眼睛思考;

只要还有一个声音,敢于说“我不信”;

那么,林晚舟就永远活着。

她的名字不在史册首位,

不在庙堂高台,

不在颂歌之中,

而在每一个不肯轻易点头的灵魂深处。

而在帝国最北的哨所,一名士兵在风雪中执勤。他口袋里藏着一本破旧小册子,封面写着《问心录?节选》。寒夜里,他默念其中一段:

>“当你感到安心时,不要急于感激。

>先问问:这份安心,是以丧失什么换来的?

>若答案模糊,那就继续追问,

>直到你能看清为止。”

他抬起头,望向漫天星辰。

忽然,东方天际泛起一抹微光。

像极了十年前,那个雪夜,城楼上燃起的第一束火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