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轮融资带来的充裕资金如同强大的催化剂,让启明芯这台原本就高速运转的机器,瞬间切换到了“超光速巡航”模式。全球办公室的建立、研发项目的全面加速、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精英人才的涌入,使得公司的规模在短短半年内实现了指数级的增长。然而,伴随着这种近乎爆炸式的扩张而来的,并非只有成功的喜悦,更有管理上的阵痛和文化上的挑战。
曾经那个几十人规模、大家挤在观塘一个略显破旧的办公室里、林轩一声令下就能全员响应、彼此知根知底、沟通基本靠“吼”的“草莽创业”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拥有香港总部、深圳制造基地、硅谷研发销售中心、阿姆斯特丹欧洲运营中心,员工总数(不含代工厂)接近三百人,涵盖了十几个不同国籍和文化背景的、初具雏形的跨国科技公司。
管理的复杂性,呈几何级数增加。
跨时区、跨地域的沟通壁垒: 如何让身处香港、硅谷、阿姆斯特丹、深圳四地,横跨十几个小时时差的团队,能够高效协同、信息同步?这成为了摆在赵晴鸢和新成立的运营管理团队面前的第一个难题。虽然公司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视频会议系统和内部邮件系统,但邮件的延迟、视频会议的效率低下、以及不同团队工作节奏的差异,都使得跨地域协作的成本和难度大大增加。常常是为了协调一个涉及多地团队的技术问题,需要赵晴鸢或者林轩亲自出面,组织一场参与者哈欠连天、时间安排极其尴尬的“跨洋晨昏颠倒会议”。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鸡同鸭讲”: 启明芯的新员工来自世界各地,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沟通习惯。硅谷工程师习惯了直接坦率、挑战权威的“扁平化”沟通;德国工程师则以严谨细致、注重流程和规则着称;日本合作伙伴(如“清泉半导体”)则更强调团队和谐、等级秩序和间接含蓄的表达;而香港和内地的员工,则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有时略显变通和人情化的工作方式。
当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工作时,“鸡同鸭讲”的场景时有发生。比如,一位硅谷来的软件架构师在技术评审会上,直接尖锐地指出了某位香港资深工程师设计中的“愚蠢错误”,导致后者感觉受到了冒犯,差点引发争执;又比如,欧洲销售团队抱怨香港总部下达的市场指标脱离实际,而香港总部则觉得欧洲同事工作节奏太慢、不够“狼性”;再比如,与日本供应商开会时,中方团队常常对日方那种冗长繁琐、过于注重礼节的沟通方式感到不耐烦。
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和误解,如果处理不当,轻则影响工作效率,重则可能导致团队内部产生隔阂甚至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