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庄公躺在西犬丘的木床上,窗外的秋风卷着黄沙拍打着窗棂,他望着站在床前的三个儿子,目光在长子世父身上停留最久。世父腰间的青铜剑还沾着前日与西戎厮杀的血渍,剑柄上刻着的玄鸟纹已经磨得发亮。“大父当年死在西戎手里,如今我把太子之位让给二弟。” 世父突然跪下,拳头砸在地上发出闷响,“不斩戎王首级,我世父绝不踏入犬丘半步!” 庄公咳嗽着摆摆手,他知道这个儿子的脾气像极了当年的恶来,浑身是胆却不懂权谋。襄公跪在旁边,手心里全是汗,他明白大哥这一让,不仅是为了报仇,更是看出秦国在西戎环伺下需要更周全的掌舵人 —— 世父是把锋利的剑,但治国需要的是权衡的秤。
庄公立四十四年,卒于西犬丘。襄公继位那年,把妹妹缪嬴嫁给了丰王,这门亲事在秦人看来有些奇怪 —— 丰王不过是周王室分封的小诸侯,襄公却笑着对臣子说:“丰地靠近岐周,缪嬴嫁过去,咱们的眼睛就能盯着周王室的一举一动。” 二年,西戎果然来犯,世父带着三千骑兵冲杀在前,却中了埋伏被生擒。襄公连夜派使者带着百匹良马、十车金器去赎人,部下都不服:“世父是猛将,怎能向戎人低头?” 襄公却盯着地图上犬丘的位置:“失去世父,秦人就少了半壁盾牌,现在不是硬拼的时候。” 一年后世父归来,满身伤痕却大笑道:“戎王的帐篷我都摸过了,下次定取他首级!” 襄公拍拍他的肩,没说话,心里却清楚,秦人要强大,不能只靠血气之勇。
幽王七年的那场大火,把镐京烧得通红。襄公站在秦岭之巅,看着东方漫天红光,握紧了剑柄。“周王室有难,咱们去不去?” 部下问。襄公想起二十年前,祖父秦仲死在西戎刀下,是周宣王派兵帮秦人复仇,如今周王室危急,正是结善缘的时机。他亲率五千秦军东进,在骊山脚下与犬戎骑兵相遇。秦人的青铜戈在火光中翻飞,襄公的战车冲在最前,戈尖挑落犬戎左贤王的头盔。这一战,秦军斩首千级,犬戎败退,周幽王却死在乱军之中。
平王东迁那天,雒邑的城门还没修好,襄公的军队穿着沾满尘土的盔甲,护送着王室车队缓缓前行。平王看着襄公身上的伤,叹了口气:“朕没什么能赏你的,岐以西的土地,你若能从戎人手里夺回来,就归秦国吧。” 襄公跪下磕头,心里却在盘算:岐周故地,那是周王室的龙兴之地,虽被戎人占据,却是秦国东进的钥匙。他派人在西畤祭祀上帝,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烟火升空时,他默默发誓:“嬴氏必让这烟火永远缭绕在岐山顶上。”
文公继位时,秦国还窝在西垂宫,周围是破破烂烂的土坯房。他看着父亲襄公留下的地图,手指划过汧渭之会:“当年先祖非子在这里养马,如今咱们该回去看看了。” 三年,他带着七百人东猎,与其说是打猎,不如说是探路。走到汧渭交汇处,只见水草丰美,土地肥沃,远处的岐山隐隐可见。“昔年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 文公摸着河边的石头,想起祖父襄公受封时的场景,命人占卜,龟甲上的裂纹竟排成 “大吉” 二字。他当场决定:“就在这里建城,让秦人扎根岐周故地。”
周卿士家父坐着装饰简陋的马车,刚入秦境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曾经的戎狄之地,如今田垄整齐,百姓们穿着秦人特有的窄袖皮衣,腰间别着短刀,既保留戎装的实用,又融入了周人的农耕气息。文公亲自到城门口迎接,特意换上绣有玄鸟纹的礼服,却故意将礼服袖口剪短三寸:“周礼虽好,秦人在西陲谋生,还得方便动刀动犁啊。” 家父看着这位皮肤黝黑的君主,想起周平王的叮嘱:“秦人刚获封诸侯,需拉拢以屏藩王室。”
宴席上,家父举起青铜爵:“听闻君上在鄜畤祭祀,用三牢之礼,可谓虔敬。” 文公却叹了口气:“先祖襄公救周时,在骊山见过王室太庙,那九鼎的威严,秦人至今难忘。如今秦人据有岐西,岐东却还在戎人手里,寡人每日望着岐山,都觉得愧对周王室。” 这话半真半假,家父却感动不已,回去后在周王室朝堂上力挺秦国:“秦文公尊周如父,必为王室西陲屏障。”
鲁国太史克得知秦人设立史官,派弟子带着《鲁春秋》抄本来到秦国。文公在西垂宫接见使者,看着竹简上工整的蝌蚪文,感慨道:“当年先祖大费辅佐舜帝,调驯鸟兽,可惜文字传承断绝于戎狄之乱。如今秦人有了史官,才算真正有了‘根’。” 他命秦国史官向鲁使学习周礼,却又叮嘱:“不必全学,秦人尚武,得在史书里多记战功。” 鲁国使者离开时,看到秦军正在训练,士兵们喊着自创的战歌,歌词粗犷却充满力量:“玄鸟降兮,嬴氏兴兮,刀砍戎首兮,马踏西陲兮!” 使者摇摇头,却不得不承认:“秦人虽野,却有一股狠劲,假以时日,必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