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牡丹田下埋心锁
尘埃落定那日,乔太守邀三家人共赏牡丹。指着一株"青龙卧墨池",他漫声道:"此花墨色花瓣本为病态,反成珍品。"说着挖开花根,露出早埋的婚书契据——刘家赔孙家十两,郑家免孙家药债,徐氏与李秀才终成眷属。三家面面相觑,恍觉月余纠缠,竟为这早有定数的十两银子。
这般"以退为进"的智慧,恰似《孙子兵法》"能而示之不能"。老大人深谙损失厌恶的根源在于"失控感",故设局让众人自以为掌控全局。就像洛阳花匠治虫害,不在杀虫而在调理水土,恐惧的毒藤自会枯萎。
五、判笔点破得失障
三年后乔太守致仕归乡,洛阳百姓送"明镜高悬"匾额。他却在匾后题小字:"明镜照形,不照心。"有学子请教为官之道,老人指着案头《周易》笑道:"世人怕失一钱,老夫便送他失百钱的机会。"见对方不解,又添半句:"待他死守百钱时,早忘了最初怕失的究竟是何物。"
这玄机在孙寡妇身上应验得最妙。她当年为保虚名死咬刘家,反赔进去药铺股份;如今在城南施粥,倒赚得"善人"美名。得失翻转间,恰应了《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的箴言。那三十亩牡丹田依旧年年盛放,只是花丛深处,再无人提起庚帖纷争的旧事。
正是:
朱笔轻点鸳鸯乱,得失算尽反成空。
若破心头得失障,且看洛阳牡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