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堪破三千世相> 第5章 扬州盐商斗鹌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章 扬州盐商斗鹌鹑(2 / 2)

四、羽毛下的盐山

嘉庆年间查办私盐,官兵突袭盐商聚会。众人慌乱中,鲍志道却从容打开鹌鹑笼,撒出把黍米。官兵见禽鸟争食无甚异常,悻悻而归。待马蹄声远,鲍氏轻叩笼底机关,夹层中滑出三本账册——那黍米数目正是暗账页码,争食顺序则是条目编码。

这般手段,让后来编纂《清稗类钞》的徐珂都叹服:“盐枭之智,半在鸟兽虫鱼间。”更绝的是汪应庚的“羽书”,他将盐路地图画在鹌鹑翅膀内侧,遇官差盘查便拔毛示人。那拔毛手法也暗藏玄机:若顺羽而拔,图示为真;逆羽而扯,则成假图。

五、秋风起时笼已空

道光十二年,盐法改制。往日最热闹的虹桥修禊处,只剩几个老盐商对着空笼饮酒。马曰琯的孙子取出祖传的金丝笼,众人却发现笼底梅纹早已磨平——原来当年入会的凭证,不是笼中鹌鹑,而是笼底逐年加深的刻痕。

黄至筠醉后吐真言:“咱们斗了一辈子鹌鹑,其实都是笼中鸟。”这话让人想起《扬州画舫录》的记载:某盐商重金购得西域“火眼鹌鹑”,开笼那日却见鸟眼赤红如血,三日后盐号便遭查封。禽鸟眼中映着的,何尝不是整个盐商阶层的宿命?

结语

瘦西湖水依旧拍着画舫,只是再听不见鹌鹑振翅的声响。当年盐商们用羽毛丈量过的江山,早已化作盐务章程里的几行墨迹。郑板桥当年在竹笼上题的“难得糊涂”,如今看来竟是一语成谶——那些精妙绝伦的门槛,困住了多少聪明人?倒是应了《桃花扇》里的唱词:“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只是鹌鹑笼里乾坤,从来不在羽翼之下。正如汪中在《广陵对》中所言:“盐铁之利,半在江湖之远。”江湖的规矩,终究比不过朝堂的一纸公文。可谁又敢说,今日高楼广厦间,没有新的金丝竹笼正在编织?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