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装裱识官样,项氏印章藏暗款。
纵使临得黄公望,缺枚朱印不值钱。
一、绢本上的无字天书
宋徽宗宣和年间,内府藏画皆用特制紫绫装裱。某日,米芾奉诏鉴定《雪江归棹图》,指尖抚过绢本接缝处,忽然跪地高呼:“此非王维真迹!”众人惊骇间,他撕开裱边一角——夹层中竟有淡金丝编成的“宣和”二字。原来御用装裱必夹金线为记,仿造者纵能摹画,却仿不得内府织工的手艺。
项元汴更在古画命纸(注:裱画最内层衬纸)上做文章。他收藏的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命纸边缘有蝇头小楷写满米价:崇宁三年某月某日,米一石值钱八百文。后来吴其贞购得此画,见米价与史书不符,方知是项氏防伪的“经济密码”——伪造者能仿书画,却算不准百年间的物价波动。
二、印章里的九宫阵
安岐鉴画,必验收藏章方位。他得赵孟頫《鹊华秋色图》时,见“松雪斋”印钤在华山左侧第三峰,抚掌笑道:“此印若偏一寸,便是赝品。”原来赵氏用印暗合风水术,华山属金,印章位西,恰应五行方位。
文徵明则发明“印泥断代法”。他在《真赏斋帖》题跋时,故意交替使用朱砂、胭脂、金粉三种印泥。后人若见某页金粉印泥出现在嘉靖十年前,必是伪作——因文氏晚年目力不济,始用显眼的金粉印泥,早年只用朱砂。
三、题跋中的连环扣
董其昌为董源《潇湘图》题跋时,将“玄宰”的“宰”字末笔拉长,与隔行的“董”字起笔相连,形成隐形的“董”字轮廓。三百年后,王季迁借紫外灯观画,发现这处暗记,终证此卷为真迹。
更精妙的是乾隆的“错字防伪”。他在《快雪时晴帖》题“神乎技矣”,故意将“乎”写作“呼”。和珅献上的摹本纠正了“错误”,反露马脚——天子笔误,岂容臣下擅改?这招“请君入瓮”,让多少造假者栽了跟头。
四、虫蛀里的天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