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堪破三千世相> 第2章 墨池遗珠案——书生落第的春秋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章 墨池遗珠案——书生落第的春秋笔(1 / 2)

"青灯黄卷五更寒,锦绣文章他人冠。

金榜题名非我姓,砚台犹带墨未干。"

寒窗烛泪浸残卷

咸平三年的汴河畔,陈文卿蜷在茅屋的漏雨处誊写策论。纸窗破洞透进的月光,与案头残烛争辉,倒像是天公与他较劲。他的砚台是捡来的断瓦,墨条是药铺弃的炭渣,唯独那支秃笔,是祖父临终前蘸着血写的"文脉不绝"四字,裹了竹管传给他的。

这书生有个怪癖:每写文章必以清水净手,说是怕市井浊气污了圣贤书。那夜他正写到《盐铁论》的批注,忽闻瓦当坠地——原是隔壁酒肆的泼皮踢球砸了房顶。他护住油灯的手一颤,烛泪滴在稿纸上,竟晕出个莲花模样。后来这页《论平准书》被城南书商收了去,说是"墨莲文章,可值三吊钱"。

金榜朱衣盗文墨

科考那日,陈文卿提着竹篮进场,篮里除了硬如石头的炊饼,还有块浸透墨汁的粗布——那是他三年来擦笔的"墨锦"。策论题恰是《盐铁之利弊》,他心头狂跳,挥毫时竟觉砚中墨香透骨。

放榜那日,汴梁城炸了锅。头名竟是户部郎中的侄儿吕世昌,可那纨绔平素连《千字文》都背不全。陈文卿挤在榜下,耳中飘来句诛心的话:"听说吕公子有篇《墨莲论》,把盐铁比作污池清莲......"他眼前一黑,那页被烛泪点染的稿纸,分明夹在卖给书商的旧书里!

这光景恰似《韩非子》说的"买椟还珠"。主考官捧着吕公子的卷子赞"字字珠玑",却不知真正的明珠早被偷梁换柱。就像《红楼梦》里贾雨村判葫芦案,明明看破薛蟠夺人诗文,偏要赞他"家学渊源"。

残稿深处隐惊雷

陈文卿蹲在汴河桥洞下撕书稿,纸片顺流漂成白练。忽见个老乞丐捞起片残纸,眯眼念道:"盐官如硕鼠,铁吏似蝗虫......"这分明是他被剽窃的原文!老乞丐嘿嘿一笑:"后生可听过《汉书》里的'腹诽之法'?你把真话藏在墨迹里试试?"

当夜,书生翻出所有草稿。在烛火侧照下,那些被墨莲遮盖的字缝里,竟显出蝇头小楷——原是炭笔写的批注!《盐铁论》"食湖池"三字旁,他暗注"今之盐吏食民髓";"官山海"句侧,藏着"铁冶如虎噬苍生"。这手"墨里藏锋"的功夫,还是跟醉仙楼说书人学的《水浒》灯谜戏法。

冷砚重磨写春秋

三年后,吕世昌外放知县,首日升堂就碰上个刺头讼师。那人捧着《大宋刑统》,句句咬死知县当年的策论:"大人曾写'墨莲出淤不染尘',如今怎容得胥吏在盐税里掺沙?"

吕知县冷汗涔涔时,屏风后转出个青衫幕僚——正是陈文卿。他袖中滑落本《洗冤录》,封皮却是当年的残稿:"东翁莫慌,属下有份《墨莲考据注疏》,可解燃眉之急。"

堂下百姓只见青天大老爷妙语如珠,哪知每个字都从书生的暗注里化来。这招"借尸还魂",暗合《鬼谷子》"反应篇"的要义。后来汴京流传起一册《墨池遗珠录》,序言写道:"文墨如剑,可藏锋于砚池,待时而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