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极端势力的破坏行动仍在升级。某天深夜,慕尼黑的量子熔炉突然失控,熊熊烈焰险些吞噬整个厂区。沈宁的网络安全部队迅速锁定幕后黑手——一个名为“钢铁意志”的组织,其成员多为因智能改造失业的旧时代工人。我们没有选择强硬镇压,而是通过全息直播公开事故调查过程,并邀请涉事工人参与工厂重建规划。
这场危机反而成为转机。当“钢铁意志”的首领走进清北火星学院的课堂,亲眼看到学生们用3D打印技术修复受损设备时,他沉默良久:“或许我们抵制的不是科技,而是被时代抛弃的恐惧。”此后,该组织转型为“工业文明守护者”,协助维护智能设备,培训新工人。
2029年深秋,欧洲“一带一路”工业带迎来蜕变。柏林的机械厂外,“人机协作示范基地”的标牌熠熠生辉;伦敦港口的量子灯塔下,工人们正用全息投影规划星际航线;巴黎的新能源园区内,由工人与科学家共同研发的“星辰级”电池即将量产。
在伍号别墅的书房里,我再次凝视欧洲工业带的实时画面。曾经剑拔弩张的劳资双方,如今在量子会议桌前平等对话;传统工人的经验与前沿科技的智慧,正融合成推动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AI管家传来数据:“沈总理,工业带的劳工满意度提升至92%,产能反而增长了47%。”
窗外,新伊甸的星空璀璨依旧。这场发生在工业文明进程中的博弈,让我深刻意识到:人性的欲望不可消灭,但可以引导;科技的发展不应冰冷,而要充满温度。沈氏集团将继续在文明的十字路口守望,让工业的星火,照亮公平与进步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