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场的策论,一共要写三篇。
一篇是时事政治相关,一篇是关于经济民生的,一篇是文化教育相关的。
时政这块,涉及当时政局、政策措施,沈淮之前看过邸报,知道的有限,所以这道题,绞尽脑汁都写不好。
后面两题,沈淮能答。
最后提交上去的时候,他心里是没底的。
果不其然,谢知县看过之后,立即点出他的问题所在,沈淮虚心接受,并诚恳的向谢知县请教。
其实,沈淮的四书五经,基础扎实,但对整个体系的思想内涵了解不够深入,虽能灵活运用其中的知识,却了解的不够透彻。
到了乡试这一步,仅了解表面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深挖,并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其中,让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当然,这跟见识和阅历有关。
有些东西,仅仅聪明是不够的。
策论的破题思路很好,但功力还不够深厚,差了点火候。
诗赋的立意,不够高远,用词也不够精简优美。
另外就是时政,知道的太过片面,不足以纵观全局。
沈淮存在的问题,在谢知县看来,并非什么大问题。
只要基础打得好,思路灵活,又肯努力,有的是办法提升。
“先回去夏考吧。”谢知县摆手,“等夏考结束,再想办法提升就是。”
“多谢大人指点,学生先回去了,改日再来请教。”
沈淮离开县衙。
回到江湾畔,他拿出墨香阁的真题跟京城真题做比较。
难度差距很大。
京城的真题,问题比较刁钻,策论题考的几乎都是现实存在的或者发生过的。
墨香阁的真题,也有难的,但比起京城的真题,小巫见大巫。
沈淮突然想起一句话:天才只是见我的门槛。
别人出生就在天子脚下,而他们要付出十几年的努力,才能拥有别人生来就拥有的东西。
同人不同命。
沈淮闭了闭眼,深吸一口气,同时也在告诉自己,要努力。
出身没法改变,但是科举可以。
他现在能做的,就是抱紧知县大腿,积蓄力量,厚积薄发。
夏考这天。
整个县学被封起来。
教室、校武场,都被征用。
沈淮按照流程领取考号,这次,他选到了校武场的位置,烈日高照,上头只悬挂着一块布,让光线没那么刺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