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县学宣布,八月初一进行夏考。
考试难度按照乡试标准走。
所以,沈淮刚回到县学,便开启学习模式。
夏考实行文书加奖金模式,前三名不仅有文书还有奖金,第三名到第十名,只有物品奖励。
当然,这次的物品奖励,都是好货。
所以消息一出,大家开始卷起来。
沈淮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
当然,他这个计划是有周期性的,因为他在不同时段,学习的重点都不一样,所以计划随时调整。
但是练枪、练字这两样,是雷打不动的。
林致远、顾舟、苏郁白见沈淮这么努力,中午干脆不回家了,直接在饭堂吃午饭,然后去藏书阁看书。
上完下午的课,继续进藏书阁,晚上亥时(九点)才回家。
要是下雨,就跟班上的同学挤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早起来晨练,接着晨读上课,一刻不敢松懈。
有些人坚持了几天就想偷懒一下,但看到身边的人都在努力,不得不卷起来。
大家以沈淮为标准。
沈淮起,他们起;沈淮睡,他们睡。
这期间,沈淮还要抽空去县衙,听谢知县的指点,有时候知县没空,他就在书房看书看邸报练练字。
去的次数多,但谢知县有空的次数少,一般都是去三四次得指导一次。
但谢大人的一次指点,却能让沈淮收获很多很多。
主要是谢大人已经做官,他看待问题的方式、解决事情的办法,都跟教谕和教授完全不同。
他的观点和看法,让沈淮的思维和格局更为开阔。
夏考前夕,谢知县丢一份真题给沈淮。
“这是京城的乡试真题,你试试看。”
不试不知道,一试泪两行。
太TM的难了。
第一场经义、诗赋为主;第二场论、判语、昭、诰、表等写作;第三场三篇策论。
沈淮觉得,第一场是最容易的。
可诗赋的立意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对仗工整、富有画面感、有情绪升华,还要有内容深度。
同样的载体,立意却比院试之时拔高了好几个度。
而且,不是直接给你一个主题,还要你先审题。
比如题目里的‘黄花’,你要先弄清楚是指什么,要是审题错误,那么这道题基本就凉了。
第二场,则是根据某个州府真实发生的案例,让你去分析判断。
那些案例,看似简单,实则里面涉及的不仅是律法还有人性道德。
比如亲儿子告发亲爹这种案子,从律法角度该如何,从亲情孝道出发又当何如,该怎么舍取,理由又是什么?
你都得有理有据,既符合律法又贴合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