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歌录音
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龙安心就蹲在务婆家的火塘边摆弄他的智能手机。老人裹着靛蓝色的头巾,正用长柄木勺搅动铁锅里的油茶,升腾的热气在她皱纹间蜿蜒流淌,像一条条微型河流。
"阿婆,能再唱一遍《开天辟地歌》吗?"龙安心第三次按下录音键,手机屏幕上跳动的声波线像心跳般起伏。前两次录音都因为邻居家的狗叫和摩托车的轰鸣声中断了。
务婆没有立即回答,她从灶台边摸出个搪瓷缸子递过来。缸壁上的红字"农业学大寨"已经褪色成粉红,茶水上浮着层亮晶晶的油膜,映出龙安心变形的倒影。他喝了一口,浓烈的姜味混着炒米的焦香直冲脑门,让他想起广州城中村的贵州米粉店。
"汉人机器,"老人突然用生硬的汉语说,她干枯的手指点了点手机屏幕,指甲缝里还留着昨天染布的蓝靛汁,"装不下苗家歌。"她的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带着山间的回响。
录音进行到第7分43秒时,务婆的歌声戛然而止。龙安心抬头看见老人正盯着他身后——吴晓梅不知何时已经倚在了门框上,晨光透过她蓝布衣襟的纤维,给她整个人镶了道毛茸茸的金边。
"你录错了调。"她走进来,裙摆扫过地上的柴灰,留下一道浅浅的痕迹,"务婆唱的是'洪水滔天'的古调,你手机里放的是县文工团改编版。"她蹲下来,手指划过手机屏幕上的声波图,"看这里,古调应该在这个位置有个喉塞音。"
龙安心这才注意到,务婆实际演唱的版本比文工团的多了许多细微的转折和停顿,就像山间小路一样蜿蜒曲折。
2.消失的词汇
龙安心在村委会的档案柜最底层找到了那本泛黄的《苗汉词典》。塑料封皮已经脆化开裂,内页被虫蛀得如同筛网,每一页都散发着霉味和岁月的沉淀。他在"天"的词条下惊讶地发现了三种不同的说法:"dab"指肉眼可见的天空,"ghot"指神灵居住的上界,"nongs"则专指下雨时的阴天。
"务婆歌词里的'雾',至少有七种说法。"吴晓梅坐在老樟树下的石凳上,用铅笔在纸上画着复杂的树状图,阳光透过树叶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山雾(ghab xit)、河雾(ghab nongs)、晨雾(ghab hxak)、瘴雾(ghab dlub)、林雾(ghab vangx)..."她的铅笔尖在纸上轻轻敲打,像是在计算着什么。
窗外传来孩子们清脆的朗读声。村小教师正在教汉语拼音,把"白云"念得字正腔圆,标准的普通话在苗寨的空气中显得格外突兀。龙安心突然意识到,务婆歌谣里那些细腻的分类,正在新一代苗语中简化为统一的汉语借词,就像被雨水冲刷褪色的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