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安心确实没走这个程序。当初项目启动仓促,加上技术门槛高,他原想等有了成效再补手续。现在被当场问住,一时语塞。
"年轻人有创新精神是好的,"张科长的语气缓和了些,"但文化传承不是做生意,不能只看经济效益。"他指了指绣房里正在工作的老人们,"这些技艺、这些歌谣,是民族的魂,不能随便标价。"
龙安心正想解释,阿朵突然插话:"可是没有钱,务婆她们连药都买不起!上次务婆发烧,还是卖了绣品才凑够住院费!"
张科长一愣,显然没预料到这个回答。他沉思片刻,转向龙安心:"带我去看看你们的NFT项目。"
在合作社的数字工作室里,大学生志愿者小陈正在电脑前调试3D扫描仪。看到来人,他紧张地站起来,眼镜滑到鼻尖。
"这是吴家祖传的银饰,"小陈指着扫描仪托盘上的一只古老银镯,"我们计划把制作过程全程记录,生成数字资产。"
张科长凑近屏幕,上面显示着银镯的高清三维模型,可以任意旋转放大,连最细微的錾刻纹路都清晰可见。
"这技术不错,"张科长承认,"但把文化传承变成虚拟商品,会不会本末倒置?"
龙安心深吸一口气:"张科长,您看这个。"
他调出另一个文件——段老银匠打制银饰的视频,配着务婆用古苗语讲解纹样含义的录音。视频右下角不断跳动的数字显示,这段内容已被拍卖到2.3万元,所有收益直接打入务婆的养老金账户。
"这是'文化监护权',不是简单的买卖。"龙安心解释道,"购买者获得的是'数字备份'和'传播权',而非文化本身。真正的技艺和知识仍然掌握在传承人手中。"
张科长的表情松动了一些。他仔细查看了合同样本,特别是关于传承人永久保留知识产权的条款。
"有点意思,"他最终评价道,"但名称要改,不能叫NFT,太商业化了。可以叫'数字监护权'或者'文化共享凭证'。"他合上笔记本,"给你们一周时间调整方案,重新报备。"
送走检查组,龙安心长舒一口气。他看了看时间,已经快中午了,吴晓梅和蒙阿公一定等急了。正要出门,阿朵又跑进来:
"安心哥!深圳的林总监来电话,说法国客户想要配套的银饰!问我们能不能找到传统银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