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的日子,愁绪如缕,丝丝缠心。宝集庵内,箫有和紧握着赖汉英的手,恳切说道:“先生此去,千山万水,务必处处小心。无论侍王作何决断,还望先生及早回转。” 赖汉英眼眶泛红,用力点头,声音带着几分哽咽:“小王爷放心,我定当平安归来。侍王那边,我自会据理力争,将咱们的想法如实相告。只是此去路途遥远,不知何时才能再与小王爷把酒畅谈。”
箫有和满心不舍,从怀中掏出一个锦囊,递至赖汉英手中:“这是我特意为先生备下的,内有盘缠与平安符,愿能保先生一路顺遂。” 赖汉英郑重接过锦囊,珍而重之地放入怀中。
二人又相互叮嘱了几句,赖汉英才转身跨上骏马。他扬鞭回首,久久凝视着宝集庵的方向。箫有和伫立庵前,望着赖汉英远去的背影,直至那身影消失在远方天际,才在心中默默祈祷,盼他此行顺遂,早日归来。
其实,箫有和深知,历史上李世贤未能有效克制手下的失败、厌战与投降情绪,致使手下大将陈炳文率六万太平军降清。此事也在李世贤与汪海洋之间种下了信任裂痕,最终落得兵败身死的下场。箫有和曾与后世友人探讨,为何李世贤前后判若两人,众人皆认为,很大程度是因为李世贤得知天京沦陷,对幼天王失望,进而对太平天国的未来感到迷茫,丧失了信心。若有可能,他觉得自己应当亲赴李世贤处,拯救太平天国的忠勇之士,保住这最后的主力。
然而,他面临着一个困局:虽知历史上幼天王八月尚未被清军抓获,可自己的出现已使历史走向发生偏差,谁又能保证幼天王必定安全?故而,湖熟桥镇于情于理他都要去,且要尽快前往。
就在箫有和满心忧虑,站在宝集庵前,望着赖汉英离去的方向出神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他转头望去,只见一名小兵骑着一匹浑身是汗的马,匆匆在庵前停下,翻身下马后急忙向他跑来。
近前一看,箫有和认出这小兵正是刘四毛。
“小王爷!” 刘四毛气喘吁吁地喊道,“好消息!”
箫有和眼中闪过一丝期待,忙问道:“四毛,快说,是何好消息?” 刘四毛抹了把脸上的汗水,兴奋道:“汪司马带我们前往湖熟镇,在距方山三个时辰路程的大宝塔山,遇到了贺静安,贺司马还带来了幼天王。” 这消息让箫有和大喜过望,他一边让刘四毛去追回正在赶路的赖汉英等人,一边下山去迎接幼天王。
不多时,沉寂已久的宝集庵迎来了特殊的客人。众人重逢的喜悦暂且不提,说起忠王和章王的死,众人皆是一阵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