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增格林沁、左宗棠和李鸿章四人围坐在一起。曾国藩清了清嗓子,正准备开口说正事,左宗棠却突然道:“涤生(曾国藩),池州之事非同小可。土地乃民生之本,百姓无地可耕,饥寒交迫,自然会聚众闹事。若不解决土地问题,地方秩序何以维持?剿匪大局又如何能稳?”
左宗棠的湖湘经世致用思想强调“修齐治平”的务实精神,觉得池州的"以农为本,以兵为辅,他深知土地问题关乎百姓生计,是地方治理的根本。他进一步说道:“在西北时,我推行屯田,让百姓有地可耕,军粮得以自给,地方经济也逐渐恢复。池州的情况虽有所不同,但道理相通。若返乡地主一味逼迫农民,土地无法合理分配,百姓无以为生,闹事只会愈演愈烈。我们剿灭太平军余部,是为了恢复秩序,若后方不稳,剿匪又如何能顺利进行?”
听到左宗棠提起这一茬,曾国藩知道左宗棠的坚持并非出于个人性格的倔强,而是基于他对地方治理的深刻理解和对百姓福祉的关心。他深知,只有解决土地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实现地方的稳定与繁荣。这种务实而深远的思考,正是湖湘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
庐州将军府的议事厅内,一时间气氛变得有些微妙。
增格林沁受不了汉人文臣遇到问题的虚与委蛇,池州农民闹事使他回忆起漠南盟旗如何处理旗民冲突的旧事。
他猛地一拍桌子,满脸怒容,大声吼道:“池州这些地痞刁民,竟敢聚众闹事,简直无法无天!依我看,奏请朝廷,直接派兵镇压,杀几个带头的,剩下的自然就老实了!这等刁民,不杀不知道王法是何物!”蒙古大草原练就的大嗓门,使他的声音在议事厅内回荡,震得人耳鼓生疼。
李鸿章坐在一旁,嘴角挂着一丝浅笑,不紧不慢地开口:“王爷此言差矣。” 他在上海时也听说过洋人如何处理土地的问题。
李鸿章轻轻敲着桌面,语气平静却透着深意:“王爷可知上海的洋人如何治地?他们以机器开渠,以洋法分田,虽无地主,百姓却皆大欢喜。若池州能借法自强,或可免今日之乱。”
增格林沁冷笑:“洋人的法子?哼,草原上从不用这些花拳绣腿!”
见这个爵爷不转弯,李鸿章扫了增格林沁一眼,眼神中带着几分不屑,“池州的事,单靠杀是杀不绝的。那些农民闹事,是因为返乡地主逼得太狠。王爷若只知一味镇压,只怕池州的民怨会越积越深,到时连王爷的铁骑都未必能弹压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