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宋的西北边境,党项人打过来了。
雍熙四年(987年)二月,党项首领李继迁率领部众攻打夏州等地,一时间西北告急,背插三根赤翎的金牌急脚递踏碎烟尘,来回穿梭于西北官道之上,告急的文书层层叠叠,摆满了赵光义的御案。
说起这个党项民族,是从西羌族的一个分支演化而来,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那个时候,他们还是原始的游牧部落,唐朝时,经过隋文帝和武则天时期两次内迁,党项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唐末黄巢起义时,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出兵帮助皇帝平叛,立下大功,于是唐僖宗赐拓跋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夏国公,赐姓李。至此,党项拓跋氏集团正式有了领地,成了名副其实的藩镇。
后来唐末天下大乱,党项族新的首领李思谏在众多唐末势力中选择倒向了朱温。朱温建立后梁后,就对党项部族非常优待,李思谏趁机又控制了盐州,党项人当时控制的地盘已经包括了现在的陕西省北部、甘肃与宁夏东部及内蒙古南部等地的偌大范围。
到了后唐、后晋争霸的时候,那时的党项首领李彝殷选择了投效石敬瑭,结果又一次押对了宝,在石敬瑭建立的后晋存续期间,党项部族再一次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李彝殷去世后,其子李光睿继位,之后李继筠继承。他们都及时向郭威、柴荣和赵匡胤分别第一时间宣誓了效忠,不仅四时上贡而且配合宋军出兵北汉,党项民族也就一直牢牢掌握着西北一隅。
纵观党项的发展历程,这个起初非常弱小的民族之所以能从当时奚、吐浑、鞑靼、突厥等众多少数民族中脱颖而出,能持久地拥有一片生存繁衍的土地,还能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本原因就是擅长政治投机。在唐末到宋初的大乱世里,政权更迭不断,党项总能把握最佳时机投靠到最后的赢家,除去运气成分,这所依仗的就是首领对时局的正确分析和对未来的精准判断。
到了赵光义时代,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继筠死了,接替是他的弟弟李继捧,但过了还没有两年,李继捧就来到汴京朝见皇帝赵光义。他的来意很简单,向皇帝送“礼”,而且这礼物是相当的大:献出党项人世代居住的五州之地,也献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党项人。
李继捧可不是一个有权不要、有福不享的傻子,是党项人真的真的太难管理了。这里不像是中原,民众经过多代王朝的思想教化,人们会认可中央体系衍生出来的职位权力,只要你是个官,群众就服服帖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