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旧两党的来回更替,尽管新旧两党轮番执政,王安石变法的诸多政策被反复废立,但军事改革的成果却得以保留,并成为影响最为深远的遗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陕西——这个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军事改革特区"。
在以前呢,从宋太宗赵光义时代开始,西夏崛起带来的军事压力迫使宋朝不断强化陕西防务,在宋仁宗之前的时代,一直都是拿数量填充,大规模在宋夏交界的陕北驻军,造成了冗兵冗员且战斗力不强的现象。直到范仲淹到达了陕西,对军队进行了试点性改革以后,这种情况才得到改善,从而产生出像狄青、种士衡等西北名将,但制度并没有正式确立,试点也仅限于鄜延、环庆二路。
这一次,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的焦点就在陕西。在王安石的亲自主导下,分别在民间和军队进行了深入的变法,而在这里的军事改革也成了王安石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
在民间,保甲法得到了最彻底地执行。在这里由于常年战乱,没有南方那么强大的宗族势力,而是发展出了农户自发形成的“乡兵”组织,新设的保甲制度与“乡兵”组织产生了很高的契合度,政府只需要建立一个控制网络就能实现全面掌握。
就这样,陕西的保甲法成了全国范围内最接近王安石改革理想的地方军改,把当地彪悍民风下的农民瞬间转化成了军队兵源,从而形成了“寓兵于民”而又效忠朝廷的理想状态。
在军队,王安石亲手操刀对陕西禁军进行了兵员和兵制的改革。首先是精兵减员,熙宁二年,按“不任禁军者降充厢军,不任厢军者免为民”的原则,裁撤掉大量老弱病残、孬兵差兵,将陕西诸路马步军 327 营裁并整编成270营,并规定马军每营300人,步军每营400人。
第二是在陕西全面废更戍法改为“将兵法”,把将、兵不固定的体制改为固定的帅司、将两级指挥体系,由将领负责训练、管理各自的部队。
另外,市易法也在这块土地上焕发了特有的活力。陕西这么多军队,养兵练兵、带兵打仗都需要钱,这是军队光靠种田卖粮远远不够的,那就需要经商。因此,朝廷拿出了钱财,在陕西设立了全国最多的市易务机构,让他们广泛与商人开展贸易,这很快就筹集到了大量用于加强部队建设的资金。
朔风怒号,陇山云垂,变法之利,如春雷破土,迅疾而猛烈。短短数年间,陕西大地便崛起了一支令四夷震恐的铁血之师——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