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舱突然发出一阵急促的蜂鸣声,投影里的绿色光点骤然减少,最终只剩下不到十个在深空背景中闪烁。秦天哲猛地前倾身体,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看到了吗?当距离增加到三十天文单位,一万兆瓦的辐射源,抵达地球轨道的量子数会低于量子涨落阈值——这意味着传统探测器根本无法分辨信号和噪声。”
苏晚沉默地看着那些零星的光点,它们像极了多年前他们在青海冷湖观测站看到的流星,短暂而珍贵。“所以你想设计一个……气球探测器?”她想起上周在他办公桌上看到的草图,那是一个直径超过两公里的薄膜结构,边缘缀满了超导传感器。
“不是气球,是‘量子蛛网’。”秦天哲的眼睛重新亮了起来,他调出另一张设计图,薄膜结构在太空中展开,像一张巨大的银色蜘蛛网,“用超轻量碳纳米管薄膜作为基底,表面沉积超导铌钛合金网格。每个网格节点都是一个纳米级的量子探测器,当伽马量子穿透薄膜时,会在超导材料中产生可探测的准粒子激发。”
他的语速越来越快,仿佛整个宇宙的能量都在他的血管里奔涌。“关键在于薄膜的平整度,误差必须控制在氢原子直径的十分之一以内。还有冷却系统,需要维持在绝对零度以上0.01开尔文,才能抑制热噪声对量子信号的干扰。”
“这需要可控核聚变级别的制冷技术,”苏晚的眉头微微蹙起,“而且如何将两公里直径的结构在太空中展开?太阳风的压力足以让薄膜变形。”
“所以我需要这个。”秦天哲点开一个加密文件夹,里面是一组从未公开过的光谱数据,“三个月前,‘旅行者三号’在飞离日光层时捕捉到的异常辐射,其能谱特征和我们在冥王星方向观测到的完全一致。这说明这种辐射源可能并非单一存在,而是某种星系级的现象。”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实验室的舷窗正对着同步轨道,无数人造卫星像萤火虫般闪烁。“如果我们能在L2点部署‘量子蛛网’,不仅能捕捉来自冥王星方向的信号,还可能揭开太阳系边缘的未知之谜。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