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湖畔的春日细雨织成银灰色帘幕,张建国的指尖在全息投影遥控器上悬停三秒。西装内袋里的智能芯片微微发烫,那是三个月前在西北荒漠调试原型机时,林晚晴塞给他的生日礼物。
此刻透过会议厅的玻璃幕墙,他看见她正与欧盟代表低声交谈,浅金色卷发被灯光镀上冷调光泽,像极了十年前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初次相遇时的模样。
"请各位看左上角的动态模型。"他的声音透过拾音器传遍大厅,全息投影中北极冰盖如融化的奶油般坍缩,"这是天道空间根据近地层大气监测数据模拟的2035年夏季图景。"
数据曲线在视网膜投影上跳动,他注意到林晚晴的睫毛轻轻颤动——只有他知道,这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冰盖面积数字,曾是他们在青藏高原观测站熬夜计算的成果。
"张先生的团队似乎对'反熵粒子'的效能过于乐观。"熟悉的英伦腔调响起,林晚晴单手托着下巴,翡翠耳钉在灯光下泛着冷光,"根据欧盟航天局的建模,单个粒子的能量衰减周期应该是......"
"118.7年。"张建国打断她的话,目光落在她无名指上空空如也的指节,"但我们在粒子束流中加入了铱-192同位素缓释层。"
他调出实验数据界面,故意将西北荒漠气温骤降的曲线标红,"就像三年前在青海湖修复湟鱼栖息地时那样,林博士应该记得那次地磁异常监测。"
会场响起此起彼伏的低语。林晚晴的指尖在桌面上轻叩,那是她情绪波动时的习惯动作。
七年前在敦煌的星空下,他曾用唇齿咬住这只手的食指,笑她像弹钢琴般计算光年外的恒星轨迹。此刻她的声音却冷静如冰:"既然技术如此成熟,为何不公开粒子生成方程式?"
非洲联盟主席穆罕默德的笑声打破僵局:"我提议把撒哈拉的沙子分给各位做实验样本!"
这位皮肤黝黑的老者举起平板电脑,电子签名在《撒哈拉绿洲计划》上晕开金色纹路,"但前提是张先生的团队能让我的孙女在有生之年看见绿洲。"
子夜的撒哈拉沙漠像一块烤得发烫的黑铁。林晚晴踩着细沙走向六芒星阵列,粒子发射器的幽蓝光芒在她瞳孔里碎成星屑。
张建国站在阵列中心,白色实验服被夜风掀起一角,露出后腰那道三厘米长的疤痕——那是三年前在缅甸追捕能源走私犯时留下的。
"核心芯片准备好了吗?"她的声音被面罩过滤得有些失真。他转身时,两人的呼吸在防护面罩内侧凝成白雾,像极了那年在西伯利亚冻土带,他们挤在临时搭建的观测站里等待极光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