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矿区,这座地处山西东部门户阳泉市西南部的城区,北纬37°51’-37°55’,东经113°29’-113°33’之间,总面积87.27平方公里,是阳泉这座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篇章。它下辖6个街道,涵盖44个社区与12个托管行政村,据2023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区人口达22.54万人。矿区以独特的历史沿革、深厚的文化脉络、丰富的旅游资源、质朴的民俗风情和诱人的特色美食,吸引着人们深入探寻它的魅力。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早在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并州设置上艾县,矿区境域便属上艾县管辖。此后,历经朝代更迭,北魏登国元年(386年)上艾县更名石艾县;唐天宝八年(749年)又更名广阳县;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再次更名为平定县,期间矿区辖境归属基本未变。
近代以来,阳泉矿区见证了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历程。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山西商办全省保晋矿务有限总公司(简称保晋公司)成立,在境内采用机器生产煤炭,这里不仅成为阳泉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更开启了山西近代煤炭工业的先河。然而,随后的日子里,帝国主义的侵略、官僚买办阶级的压榨以及军阀混战,使得境内工业发展艰难。1937年10月,日军侵入阳泉,为掠夺煤炭资源,于次年在区内蔡洼兴建阳泉境内第一座发电厂,阳泉矿区工业在战火中遭受重创。
1947年5月,阳泉解放设市,矿区境属阳泉市。1949年9月,阳泉市改设为阳泉工矿区,矿区(北区)境属阳泉工矿区。1952年,阳泉工矿区复称阳泉市,矿区辖境归属不变。1970年1月,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增设阳泉市矿区,直属阳泉市,从此矿区开启了独立发展的新篇章。
在这片土地上,还诞生过不少仁人志士,也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1927年2月7日,阳泉煤矿第一个党支部——中国共产党阳泉支部正式成立,在党的领导下,阳泉矿区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党组织积极组织工人武装,何英才带领300多名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工人游击队奔赴太行山与八路军会合,投身抗日战场,展现出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街道简介
矿区的6个街道各具特色,承载着不同的功能与记忆。
- 沙坪街道:作为矿区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工业基础,辖区内分布着众多与煤炭相关的企业和设施。这里的居民多与煤炭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区氛围浓厚,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传承着矿区人朴实、勤劳的品质。街道内有一些传统的市场,售卖着各种生活用品,充满着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