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晚风卷着豆腐堰的水汽,掠过汪家大院斑驳的砖墙上青苔密布的瓦当,将堂屋里的煤油灯火苗吹得明明灭灭。
八仙桌上摆着半壶冷酒,四个粗陶碗沿沾着昨夜的酒渍,碗底残留的沱江头曲在灯光下泛着琥珀色光晕,如同凝固的岁月。
汪大爷捏着旱烟杆的手指关节发白,烟锅在青石板上磕出沉闷的声响,烟灰簌簌落在他补丁摞补丁的裤脚上——那裤脚还沾着去年偷鱼时的淤泥,在油灯下显出深褐色的斑纹,宛如一幅模糊的水下地图,记录着三十年的渔猎轨迹。
“整整三十年,豆腐堰的鱼汛就没断过咱家的竹篓,“他望向窗外,堰塘的水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水面上漂着几片淡粉色的桃花,曾是他们撒网的天然坐标,“如今倒好,一张承包合同就把水面封了?“
老三汪三爷抄起酒碗灌了口,酒液顺着嘴角淌进衣襟,布衫上缝补的针脚在灯光下清晰可见——那是他媳妇阿翠用老式缝纫机踩出的细密线迹,针脚间还留着去年捕鱼时溅上的鱼鳞碎屑,在灯火下闪着微光。
“爹,要不咱夜里下网?“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却被穿堂而过的夜风撕得断断续续,“趁那姓陈的摸不清门道,咱走龙须沟暗渠,打个三更到五更的时间差,用'追鱼术'把鱼群往蟹眼泉赶——您忘了去年咱就是在那儿捞了半篓子鳜鱼?“
“糊涂!“老二汪经纬一巴掌拍在桌上,震得酒壶里的余酒晃出壶口,在桌面上积成一小滩琥珀色的水迹,宛如微型堰塘。
“没见他带回来的帆布包都沾着省城水泥厂的灰?“他指着梁上悬挂的八卦渔网,网绳上还留着去年暴雨夜捕鱼时勒出的深痕,绳结处缠着的符绳已被水泡得发白,那是用沱江鱼骨粉浸染的祖传符绳,如今符纹模糊,只剩岁月的痕迹。
“听说他在外面跟水利专家学了三年,县图书馆的《堰塘考》拓片都被他借走了,连光绪二十三年的水文记录都抄了副本,堰塘底下三道暗渠都画了剖面图,标着水流速、含沙量和水压指数,咱那'水下扎网'的老法子,怕是刚下水就被算透了。“
老渔猫子——汪家老爷子,从喉咙里咳出一口浓痰,浑浊的眼珠盯着梁上悬挂的鱼干,干枯的鱼眼空洞地注视着屋内的愁云。
“投毒?“他用烟杆戳了戳地面,青石板上立刻出现几个烟灰黑点,宛如散落的鱼卵,“堰塘通着四十里河道,毒死了鱼,下游的稻田谁来灌?县水利局能饶了咱?民国二十三年,你爷爷就因为往河里倒了半筐鱼藤根,蹲了三个月班房,出来时腰都直不起来,连撒网的力气都没了,这教训还不够?“
他顿了顿,枯树皮般的手指摩挲着枣木鱼篓上模糊的刻痕,那是祖上用刻刀凿出的“渔不捕尽“四字,如今只剩被岁月磨平的浅淡凹痕,如同被贪欲抹去的良知,“再说,前几日我看见他在堰塘边埋了三截竹筒,竹筒口盖着竹笠,怕是早布下了听水的'耳朵',咱水下的动静,他在岸上听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