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棵棕树来自簸箕山,那座山形似倒扣的簸箕,山体由层层叠叠的紫色砂岩构成,每层砂岩厚度约三尺,盛产高品质的紫砂石,用这种石材制作的砚台,石质细腻,发墨快且不易干涸,墨色黑亮,是文人墨客追捧的珍品,明清时期曾作为贡品送入宫廷。
显然,它是一次垮崖事件的牺牲品。
但邱癫子总觉得这次垮崖事件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或许与那个神秘少年有关,说不定是一场关乎自然伟力与人类智慧交织的策划——那岩石的断裂面太过平整,长度超过三丈,边缘没有自然垮塌的参差,反而像是被某种精准的力量切割过,断面还残留着淡淡的灼烧痕迹,呈焦黑色,绝非单纯的地质运动所能解释,更像是某种高温切割工具留下的印记。
然而,这还不是重点。
最关键的是,邱癫子看到了大约四十多年前,那个将棕树锯成两半的人!
邱癫子拥有独特的能力,这能力是《蜂花柬》修行到“通神”境界后自然觉醒的馈赠,如同开启了第三只眼,一眼便能看穿熟悉之人的血脉传承,从眉宇间的英气到骨骼里的韧劲,都能追溯至三代之前,连祖先的技艺特长都能隐约感知,认人更是十拿九稳,在他三十年的风水生涯中,为百余个家族寻回失散的亲人,从未出过差错。
此刻,他一眼便认出了那个人。
那人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风姿气概,虽身形幼小,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裳——袖口和裤脚都缝补过多次,补丁的针脚细密整齐,每寸布面超过十针,看得出缝补者的用心与娴熟技艺——身上散发的气象却比簸箕山还要宏大,仿佛能容纳山川湖海,眼神中透着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坚定,像是早已看透世事沧桑,面对困境也能处变不惊。
邱癫子还看出了那人当时的年龄,约莫十一岁,身形尚未完全长开,肩膀略显单薄,锁骨清晰可见,骨架却已显露出日后的挺拔,手腕处的骨骼清晰可见,指节分明,透着一股倔强的力量,进而推测出那件事发生的年份,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人人都怀揣着建设新生活的憧憬,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都充满了干劲。
在辨认的过程中,邱癫子脑海中闪过一些奇怪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