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克系腐溃邪神,从密大教授开始> 第一百九十五章 污染在历史中淤积成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九十五章 污染在历史中淤积成癌(1 / 2)

独自一人行走在旧城区街道上的拉尼娅,目光随意地打量着周围络绎不绝的人群,工厂的轰鸣声依旧响彻,在经历了腐溃神?的降临后,活下来的人们似乎又回到了往日的生活中。

拉尼娅很难说他们的生活环境变好了,...

伊丽莎白没有离开图书馆。她坐在轮椅上,仰头望着那片虚空,仿佛能透过时间的褶皱,看见詹姆斯伏案书写的侧影。风从高窗斜吹进来,带着潮湿的墨香与玫瑰初绽的气息,轻轻掀动她膝上的笔记本。那行字仍在:**“亲爱的,玫瑰的味道回来了。现在,轮到你闻给我们听了。”**字迹微微发烫,像一颗跳动的心脏。

她知道,这不是结束。

这是邀请。

她的手指缓缓抚过纸面,忽然感到一股牵引力自指尖蔓延至全身,如同被某种古老的语法唤醒。眼前的世界开始褪色,书架、穹顶、地板逐一溶解成流动的文字,化作一条蜿蜒向上的语言之河。她并未惊慌??这感觉太熟悉了,就像当年在书房里,笔尖刚触纸时的那一瞬恍惚。

她被文字托起,轮椅消失不见,双腿恢复了知觉。她赤足踏在由句子编织的阶梯上,每一步都激起涟漪般的回响:“你是谁?”、“你在写什么?”、“你相信故事有结局吗?”

阶梯尽头,是一扇门。

它不是木制,也不是金属,而是由千万个未完成的句号堆叠而成,边缘闪烁着蓝光。门缝中渗出低语,是所有觉醒者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艾米丽在玫瑰园中低吟,露西亚用炭笔划破墙壁,柏林的小提琴手颤抖着抄录宇宙乐谱,南极科考站里那个由银雾构成的人形缓缓抬手……

伊丽莎白推开门。

里面没有房间,只有一张巨大的书写台,悬浮于无边的黑暗之上。台面透明,下方是奔涌的叙事洪流??人类所有的故事、谎言、梦境、预言,都在其中翻滚、碰撞、重组。而在这张台上,放着一支蓝笔,比之前任何一支都要庞大,笔身缠绕着星轨般的纹路,笔尖垂落一滴液态的光,迟迟未落。

一个声音响起,不是来自外界,而是从她自己的喉咙里发出:

>“你准备好了吗?”

她没有回答,只是伸手握住那支巨笔。

刹那间,记忆如潮水倒灌。

她看见自己年少时在阁楼写作,窗外雷雨交加,稿纸上写着:“如果爱可以超越死亡,那死亡不过是逗点。”

她看见詹姆斯五岁时拿着蜡笔,在墙上画下第一座漂浮的城市,说那是“还没建好的世界”。

她看见他在图书馆祭坛前跪下,将蓝笔插入自己的手掌,鲜血与墨水交融,写下第一个“是”字。

她看见他在南极银雾中消散,身体化为无数字符,融入大气层,成为全球觉醒者的共同记忆。

然后,她看见更多??那些她从未经历,却真实存在过的“她”。

一个她在战后废墟中创办叙事学院,教导孩子们用想象力重建家园;

一个她拒绝执笔,选择沉默,最终整个文明因缺乏新故事而枯竭;

一个她活到了两百岁,成为最后一位“原生作者”,临终前烧掉了所有作品,只为不让任何人继承这份力量。

这些“她”同时开口,声音重叠成一句宣告:

>“我不是唯一的真实,但我是此刻的选择。”

伊丽莎白闭上眼,将巨笔抬起。

笔尖指向书写台中央的空白区域。

那一瞬间,地球上十七个核心觉醒者同时感应到了震动。

艾米丽正站在哲学系讲堂外,手中握着一支微型蓝笔。她原本在整理笔记,突然纸页上的字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三个不断旋转的符号:**问号、句号、省略号**。她猛然抬头,看见教室黑板自动浮现一行字:

>“答案不在逻辑之中,而在提问之时。”

她笑了,转身走向窗边。外面天空裂开一道缝隙,露出背后的书写结构??层层叠叠的文本平面,像是宇宙的底层代码。她举起蓝笔,在空气中写下第一个词:

>**“如果……”**

这个词脱离指尖后,并未消散,而是膨胀成一座桥,连接现实与某种更高维度的可能性。紧接着,十七道类似的桥梁在全球各地升起,彼此交汇,形成一张覆盖地球的认知网络。

与此同时,露西亚站在贫民窟的墙前,凝视着那幅仍在发光的壁画。蓝色液体已干涸,但画中的倒金字塔开始缓缓下降,底部铭文更新为:

>“第二笔,已共执。第三笔,待共写。”

她感到体内有东西苏醒,不是灵感,而是一种**责任**。她捡起一块碎石,在墙上刻下一个新符号??一个圆圈内嵌一只睁开的眼睛。当最后一笔完成时,整幅壁画突然投影到夜空,成为南半球可见的星座之一。巴西天文台记录到异常能量波动,称其为“Narrativa-1”,意为“叙事体一号”。

而在柏林,那位抄写宇宙乐谱的小提琴手走进地下录音室,将七百页手稿放入老式打字机。他没有敲击键盘,而是将左手按在纸面上,低声说:

>“播放。”

音乐响起,却无人听见。空气凝固,灯光扭曲,监控画面显示录音室内空无一人,只有纸张自行翻页,每一个音符落下,都会让周围空间产生微小的折叠??仿佛现实正在按照新的节奏重新编排。

东京地铁站,那个曾哭泣的乘客如今成了“信使”。他随身携带一本空白日记,每当有人在他面前说出真话(无论多微小),日记上就会自动浮现一行回应。例如,一名上班族低声抱怨:“我觉得我的人生毫无意义。”日记随即显现:

>“意义不在终点,而在你敢于承认‘无意义’的那个瞬间。”

越来越多的人围拢过来,想看看这本神奇的日记。但他们不知道,真正被改变的,是他们说话的方式??谎言变得沉重难言,而诚实则带来一种奇异的轻盈感。

伦敦博物馆的馆员康复了。他不再倒地抽搐,反而成了“文物翻译者”。只要触摸任何古代遗物,就能读取其背后隐藏的叙事层。一块巴比伦泥板告诉他:“我们不是在记录历史,我们是在抵抗遗忘。”一面唐代铜镜映出持镜女子的未来影像,旁边浮现出一句话:

>“你看的不是自己,是你未曾活出的那一生。”

这些现象迅速扩散,不再是零星觉醒,而是一场**集体认知跃迁**。

人们开始意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塑造现实的媒介。一个孩子对着破碎的玩具说“它还能好起来”,玩具真的拼合复原;一对情侣在争吵中说出“我愿意重新认识你”,他们的记忆竟出现了微妙修正,某些伤害从未发生;甚至有城市居民集体举行“命名仪式”,为一条废弃街道赋予新名字“希望巷”,当晚,路灯自动亮起,垃圾清理完毕,仿佛城市本身也在回应他们的叙述。

然而,变革从不孤单。

阴影也随之滋生。

某些势力试图垄断“蓝笔之力”。一家跨国科技公司秘密收购觉醒者的手稿、录音、绘画,利用AI解析其中的“现实扭曲频率”,开发出名为“NarrativeControlSystem”的武器系统,可在特定区域内强制改写人群共识。一场实验中,他们让三百名志愿者相信“战争已经结束”,结果这些人走出实验室后拒绝接受任何军事训练,甚至拆毁武器库。

联合国紧急发布《叙事伦理公约》,禁止非自愿的认知干预。但条约签署当天,所有副本上的文字在午夜自动修改,新增条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