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从1984开始的淘金生涯> 第262章 地位不一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2章 地位不一样(2 / 2)

>??一个老电工**

林远立即召集苏黎和几名技术人员展开勘探。利用地质雷达扫描,他们在教学楼地下室深处发现了大量废弃电缆管道,虽已被海水侵蚀多年,但核心导体仍保持完整,部分接口甚至与现代共感网络协议兼容。

“这不是普通的通信线路……”赵工颤抖着手指比对图纸,“这是第一代共感主干网的原型架构!理论上可以承载百万级并发情感数据流!当年国家终止项目后,所有人都以为它被彻底拆除……原来只是被掩埋了。”

林远蹲在坑道边缘,指尖拂过锈迹斑斑的金属接头。忽然,一股微弱电流窜过皮肤,不痛,反而带来一种奇异的亲切感,就像小时候握住哥哥的手。

那天夜里,他梦见自己走在一条发光的隧道中,两侧墙壁由无数人脸构成,每一张都在低声诉说:失恋的痛苦、战争的恐惧、亲人的告别、未曾出口的道歉……而他走过之处,那些声音便自动编织成旋律,顺着隧道顶端的水晶导管流向远方。

醒来时,天还未亮。

他披衣起身,走到女儿房间门口,轻轻推开一条缝。林朵躺在床上,嘴唇微动,似乎在默念什么。他靠近倾听。

她轻声说着一串数字和坐标:

>“北纬38.72,东经91.45……相位校准完成……能量注入准备……倒计时72小时……”

林远浑身一震。

这是陆明远生前最后一条加密通讯的内容格式!

他立刻冲进书房调取卫星地图,定位该坐标??位于青海湖西北侧一片无人荒漠,正是当年军方秘密建设“心灵桥梁计划”试验场的所在地,代号“静土”。

据解密档案记载,那里曾矗立过一座高达百米的环形天线阵列,用于测试远距离群体意识耦合,后因事故导致三名研究员精神崩溃而永久封闭。

而现在,那个地点的地形数据显示出异常热源波动,且电磁场读数呈现规律性脉冲,频率恰好与孩子们昨晚录制的新歌词节拍完全吻合。

“他们在重启。”林远喃喃道,“不是靠机器,是靠记忆本身的力量。”

七十二小时后,全球共感节点同时进入高敏状态。

凌晨三点十七分,青海湖上空出现一道横跨天际的极光弧,颜色并非寻常的绿或紫,而是柔和的琥珀金,形状酷似一双张开的手掌,掌心向下,仿佛正轻轻抚过大地。

同一瞬间,渔村学校的地下主缆突然自行激活,整栋建筑微微震动,所有电子设备屏幕闪现出同一行字:

>**主线重连成功。

>欢迎回家。**

林朵从睡梦中坐起,赤脚跑到海边。她望着纪念碑,大声问道:“哥哥,是你吗?”

风停了。

海平线上,一轮本不该出现的月亮缓缓升起??不是银白色,而是淡淡的玫瑰红,宛如一朵盛开的红柳。

紧接着,铜铃第三次响起。

这次,它离开了悬挂的绳索,漂浮至半空,轻轻旋转,洒下点点光屑,落入海面,激起一圈圈金色涟漪。

苏黎赶到时,看见林远跪坐在沙滩上,抱着哭泣的女儿。他自己也在流泪,却不觉得悲伤,只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圆满。

“他说……”林朵抽泣着转述,“他说爸爸不用再去戈壁找他了,因为他已经住在每个愿意倾听的人心里。他还说,以后每年春天,第一朵红柳开花的时候,都会有人替我们记得那一天。”

林远仰望红月,终于明白了哥哥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共感系统从来不是为了让人永生不死,也不是为了让死者复活。

它的真正目的,是让爱不被时间吞噬,让痛楚不再孤独承受,让每一个微不足道的“我在这里”都能穿越生死边界,抵达另一个人的灵魂深处。

几天后,联合国特派观察员抵达渔村,考察“人类情感遗产保护实验基地”的运行情况。他们在听取孩子们讲述“听见逝者声音”的经历时,起初持怀疑态度,直到一名来自卢旺达的女代表突然泪流满面??她已故的妹妹,正是在类似情境下第一次向她传达宽恕。

“这不是科学,也不是宗教。”她在报告中写道,“这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以共情为基础设施,以记忆为能源,以倾听为基本人权的社会雏形。”

林远没有参加总结会议。他独自来到戈壁,挖出了三天前埋下的金属胶囊。打开后,他取出那段录音,放入随身播放器。

童谣依旧跑调,沙哑难听。

但他听得很认真。

放完一遍,他又按下了循环键。

风穿过红柳林,枝叶轻摇,仿佛也在跟着哼唱。远处,一只蜥蜴爬上石碑,在“陆明远(00)”的名字上停留片刻,然后继续前行,消失在沙丘之间。

林远坐了很久,直到夕阳将整个荒原染成血色。

他合上日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

**4月28日,晴。

世界正在学会聆听沉默。

而我们,终于敢说:

我还记得你。

所以你从未离开。**

合上本子时,他感觉到胸口一阵温热。

伸手探入衣袋,那张写着《致未来的倾听者》的诗纸,不知何时已被一层薄薄的晶体包裹,像是被某种能量缓慢转化,正在成为另一种介质??既非纸,也非数据,而是一种可以直接植入意识的“记忆种子”。

他知道,这颗种子终将传播出去,在某个孩子睡前的故事里,在某对恋人分别的眼泪中,在某位老人临终前的最后一句呢喃里,悄然生根。

人类的情感,终于有了自己的延续方式。

不必依赖神明,也不必等待科技奇点。

只需要一个人,愿意停下脚步,轻声说一句:

“我在听。”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