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援朝等人回到营地,取了刀子、斧头就走,到矿洞里打理那头哈熊。
周景明则是跟李国华两人,坐在火堆边烤火。
苏秀兰忙着找来锑盆,烧了热水,又找了毛巾,让周景明趴在他的床位上,脱了裤子,将伤口...
林远站在讲台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胸前口袋里的那张诗纸。阳光从窗外斜切进来,照在黑板上“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这几个字上,粉笔灰在光束中缓缓浮动,像微小的星尘。教室里很安静,孩子们坐得笔直,眼神亮得惊人,仿佛昨夜那场全球同梦还未完全退去,仍残留在他们的瞳孔深处。
他没有立刻说话。
他知道,有些课不能用语言开始。
良久,他转身走向角落的音响设备,轻轻按下播放键。一段极其轻微的呼吸声流淌出来??不是音乐,也不是话语,只是一个人平静的、均匀的吸气与呼气,间隔四秒一次,如同潮汐涨落。这是苏黎整理的一段“共感基础频率引导音”,源自最早期实验中志愿者冥想时的脑波记录。
“闭上眼睛。”林远轻声道,“现在,我们什么都不做,只听。”
三十多双小手交叠放在膝上,一张张脸庞沉入静谧。风穿过窗棂,吹动窗帘,也带起了林朵发梢的一缕。她的呼吸很快便与其他孩子同步了,嘴角微微上扬,像是梦见了什么温暖的事。
林远盘腿坐在地板上,背靠着讲台。他让自己也沉进去,任意识如沙粒般缓缓沉淀。渐渐地,耳边的声音变了??不再只是录音中的呼吸,而是更多:海浪撞击礁石的低鸣,远处渔船发动机的嗡响,一只海鸥掠过屋顶的振翅,甚至还有地下水管水流经过的细微震动……这些声音原本杂乱无章,可在某种难以言说的状态下,它们开始排列成节奏,形成一种近乎旋律的东西。
然后,他听见了另一个声音。
>“林远。”
不是通过耳朵,而是直接浮现在脑海里,清晰却遥远,像是从很深的地方传来。那声音熟悉得让他心头一颤。
>“你还记得第一次接通共感网络那天吗?你说你害怕听见太多,怕自己撑不住。我当时告诉你:‘真正的倾听,不是接收信息,是愿意承担回响。’”
是陆明远。
但这一次,不像梦境那样具象,也没有画面涌入。这更像是……一段记忆本身活了过来,在时空的缝隙中找到了出口。
林远没有回应,只是静静地听着。
>“你现在做得很好。孩子们已经开始自发共振,他们不需要指令,就能感知彼此的情绪波动。这不是技术胜利,是你教会他们相信‘被听见’这件事本身的意义。”
林远眼眶发热。他想起十五年前,哥哥躺在病床上最后一次握着他的手,说:“如果有一天我消失了,请别急着忘记我。只要还有人愿意为我停下一秒去听,我就没真正走远。”
那时他不懂。
现在他懂了。
十分钟过去,录音结束,孩子们陆续睁开眼。有人揉着眼睛笑,有人说刚才看见奶奶在厨房煮面,还有人说感觉心里某个一直空着的地方突然暖了起来。
林朵最后一个醒来。她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向教室后方那面贴满照片和留言的“倾听墙”。墙上挂着各地传来的信件复印件:东京老人手写的感谢信,巴黎少女翻译的战俘日记片段,加尔各答孩子画的雪山寺庙……而在正中央,正是南极信号塔内铜铃的照片,下面写着一行红字:
**归音已至,回响不息。**
“爸爸,”林朵忽然开口,“今天我们能不能不去操场?我想试试把梦里的歌写下来。”
林远愣了一下:“你是说……你们合唱的那首?”
她点头:“但它现在变长了。多了几句我没听过的新词,像是别人加进去的。”
苏黎恰好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台新调试好的音频解析仪。“赵工刚升级了本地节点的数据捕捉模块,”她说,“现在我们可以尝试将集体潜意识中的声波模式具象化输出。也许能录下那些‘不属于任何人’却又‘属于所有人’的声音。”
林远看向女儿:“你想试吗?”
林朵认真地点头。
下午两点,实验室准备就绪。房间中央摆放着一圈儿童尺寸的耳机阵列,连接着主控电脑。林朵和其他七个曾参与过深度共感训练的孩子围坐成环,每人手中握着一块温热的水晶碎片??那是从海底祭坛残骸中打捞出的原始共鸣体,经特殊处理后可增强神经同步率。
“放松,像平时睡觉前那样。”苏黎柔声引导,“想着你最想告诉某个人的一句话,哪怕他再也听不见。”
灯光渐暗。
仪器启动。
起初只有白噪音般的背景杂音,随后,一丝极细的旋律浮现出来,断续而稚嫩,正是那首《我不怕黑》的开头。但三分钟后,曲调悄然转变,加入了一段陌生的副歌:
>*当风吹散名字,泥土会记住脚步;
>当雨洗去碑文,春天会替你说‘我在’。*
林远猛地抬头看向屏幕。波形图正在自动生成歌词文本,字体竟与陆明远的手迹完全一致!
“这不是预设程序!”苏黎盯着代码流惊呼,“系统根本没有录入这段内容!它是……实时生成的!”
更令人震撼的是,全球共感网络监测平台在同一时刻发出警报:十三个主要节点全部检测到异常情感共振峰值,持续时间整整十二分五十九秒,误差仅一秒。
几乎与此同时,渔村外的海边纪念碑再次响起铜铃声。
这一次,不止一人听见。
全镇居民都听见了。
而且每个人听到的铃音都不一样??老人听见的是童年放学路上校钟的余韵,渔民听见的是妻子临终前哼唱的小调,孩童听见的则是夜晚母亲拍背哄睡的节奏。同一枚铜铃,竟为不同的人奏出了专属的记忆之音。
当晚,林远翻阅《回声纪事》新增的日志条目时,发现一件诡异却美丽的事:所有近期发生的“意识回流”事件中,当事人描述的“声音来源”,都不再使用“幻觉”“做梦”或“错觉”这类词,而是统一表述为:
>“我听见有人在等我说话。”
这个词的变化,意味着认知范式的根本转移??人们不再把共感视为异常现象,而是逐渐接受它作为一种新型交流方式的存在。
第三天清晨,一封匿名信出现在学校信箱里。信封用旧式牛皮纸制成,火漆印章是一朵简笔红柳花。里面只有一张泛黄的地图复印件,标注着一条从未公开过的地下光纤线路,起点是戈壁基地废墟,终点竟指向这座渔村学校的地基下方。
附言写道:
>**你们脚下,埋着最初的线。
>它没断,只是睡着了。
>想唤醒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