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忙准备的中午饭很简单,一碗炒腊肉,一碗麻婆豆腐,外加一碗周德同提着渔网到河里捞来的小鱼油炸,撒上椒盐,还有一锅用豌豆尖烧的汤。
还是熟悉的麻辣鲜香,周景明吃得有滋有味,也没少给多少显得有些拘束...
雨季过去后,渔村的空气变得清冽而透明。晨雾如纱,轻轻缠绕在红柳林间,那棵开花的树比往年更茂盛,枝条垂落处仿佛缀满了星辰。林远依旧每天清晨六点准时起身,煮一壶粗茶,坐在阳台上听那一段循环播放的童谣??《小白船》。调子还是跑得离谱,可他从不校正。那是母亲的声音,也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第一个信标。
这天早上,耳机里的歌声忽然中断了。
不是静音,也不是杂音干扰,而是像有人温柔地按下了暂停键。林远心头一紧,手指本能地摸向电报机的接口线,确认连接正常。墨针静止,纸带未动,系统状态栏显示:“双通道稳定,情感载波无异常。”
可他知道,出事了。
五分钟后,全球共感平台自动推送了一条紧急通告:
>【警报级别:琥珀】
>【检测到大规模记忆波形偏移】
>【受影响区域:东亚、北欧、北美东岸】
>【初步分析:未知源信号正在覆盖原有认证密钥】
林远猛地站起,冲进书房打开主控终端。屏幕上滚动着实时数据流,成千上万条原本清晰的身份信标正在被一种陌生的共振频率侵蚀。那些由亲人私语、童年歌谣、指尖触碰温度编码而成的情感指纹,正逐渐模糊、扭曲,甚至反转。
最可怕的是??部分已被验证为“真实重逢”的信号,开始传出截然不同的内容。
一位加拿大的老太太哭着上传录音:三天前她听见亡夫说“我很好,别担心”,可昨夜同一声音却低语:“你该来陪我了,家里太冷。”
一名德国学者发现,他儿子五年前车祸去世前最后哼唱的儿歌,旋律竟慢慢变成了纳粹军歌的变奏。
而在青海信标站,监测员报告称,某位志愿者在连接时突然跪地痛哭,反复念叨:“爸爸说……我不配活着……我是害死他的罪人……”
林远盯着屏幕,额头渗出冷汗。这不是简单的技术故障,也不是恶意攻击。这种渗透方式太过精密,它不破坏系统结构,而是悄然改写记忆本身的语义场??就像把一张老照片的颜色一点点调换成另一种情绪。
他迅速拨通苏黎的视频通讯。三秒钟后,她的脸出现在屏幕上,背景是联合国应急指挥中心,墙上挂着巨大的全球热力图,大片区域泛着不祥的暗红色。
“你也看到了?”她声音沙哑,“这不是人为伪造的。我们排查了所有服务器节点,没有外部入侵痕迹。这些信号……它们是从‘内部’长出来的。”
“你是说?”林远瞳孔微缩。
“是共感网络自身产生了变异。”苏黎咬着嘴唇,“我们一直以为,只要用亲密记忆做密钥,就能区分真实与虚假。但问题在于……人的记忆本就不纯粹。悔恨、愧疚、压抑的情感残片,本身就潜伏在每一个‘温暖回忆’的背面。现在,某种机制把这些阴影激活了。”
林远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父亲的日志里一句话:“**当思念足够深,不仅能唤醒爱,也会惊醒执念。**”
他猛然睁开眼。“不是系统出了问题,是我们忽略了‘另一侧’也有复杂性。”
“什么意思?”
“我们默认那边回来的都是想被听见的人。可如果……也有人不想被原谅呢?有人带着未解的怨恨、未完成的控制欲、甚至对生者的嫉妒回来了呢?他们不需要密码,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那段记忆的一部分。”
苏黎脸色发白。“你是说,有些‘重逢’其实是执念的寄生?”
“不止是寄生。”林远低声说,“是反向殖民。它们利用我们的渴望,伪装成逝者,然后一点点瓦解生者的意志,让他们相信自己不该活,不值得被爱,或者……必须追随而去。”
房间里陷入死寂。
窗外,一只海鸟掠过屋檐,鸣叫声划破晨空。
良久,苏黎开口:“我们必须发布二级警告,暂停高风险人群的接入。”
“不行。”林远摇头,“一旦全面关闭,恐慌会立刻蔓延。人们会怀疑之前所有的‘重逢’都是假的,包括那些真正治愈了伤痛的案例。而且……”他顿了顿,“切断连接本身,就是最大的创伤。”
“那你打算怎么办?”
林远站起身,走向保险柜,取出那枚铜片。它仍在脉动,但节奏已不如从前平稳,光纹中偶尔闪过一丝黑线,像是血管里混入了淤血。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协议。”他说,“不只是验证‘你是谁’,还要判断‘你想做什么’。”
当天下午,林远召集了技术团队、心理学家和几位长期使用共感网络的志愿者,在渔村老屋召开紧急会议。林朵也来了,怀里抱着一台改装过的音频分析仪,那是她用来帮孩子录制告别语音的设备。
“现有的信标机制只能证明‘相似性’。”林远指着投影屏上的波形图,“但现在的问题是,一个真实的记忆信号,也可能承载错误的情绪导向。比如母亲说‘我爱你’,本应带来安慰,但如果语气中藏着责备或依赖,反而会让人产生负罪感。”
一位心理专家点头:“这就是所谓的‘情感毒性’。某些深层依恋关系中,爱与控制往往交织在一起。当逝者意识以信号形式重现,这些隐蔽的心理模式就会被放大。”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阻止倾听,而是教会系统‘读心’。”林远转向林朵,“妹妹,你还记得你给那个小女孩录下的《小白船》吗?”
“当然。”林朵轻声说,“她妈妈回应的时候,整段音频的频谱都呈现出罕见的和谐态,尤其是432Hz附近的共振峰,几乎完美匹配儿童听觉安全感区间。”
“那就是答案。”林远眼中闪出光芒,“真正的重逢不会制造焦虑,它会在生物学层面引发安宁反应??心跳放缓、呼吸加深、脑波趋向a波。我们可以建立一套‘共感健康指数’,实时监测使用者的生理反馈,一旦出现应激反应,立即触发保护性断连。”
苏黎眼睛一亮:“再加上语义分析!如果一段信息反复诱导自毁倾向、极端行为或否定现实,就判定为高危信号,自动屏蔽并报警。”
会议持续到深夜。最终,他们制定出“Echo-2协议”草案,核心原则有三:
1.**双向验证**:不仅验证信号来源是否匹配亲密记忆,更要评估接收者的身心状态是否适合继续聆听。
2.**动态过滤**:引入AI情感识别模型,结合语音特征、语义逻辑与生理反馈,实时判断信号的“善意度”。
3.**责任回溯**:每一条通过认证的对话都将生成不可篡改的日志,供后续研究与伦理审查。
方案提交后的第七十二小时,全球共感平台完成了紧急升级。新版本上线瞬间,超过四百万用户同步更新。无数家庭围坐在贴片播放器前,屏息等待第一次安全连接。
林远选择了最危险的一次测试??他主动接入陆明远的专属信道。
耳机戴上那一刻,熟悉的沙沙声响起。
“小远?”是哥哥的声音,温和依旧。
林远没说话,任由系统后台采集自己的心率、皮电反应和脑电波。十秒后,界面上跳出绿色标识:【情感兼容性98.7%,建议继续交流】
“你最近很累吧?”陆明远问。
“嗯。”林远终于开口,“有人冒充你们说话,让很多人崩溃了。”
“我知道。”陆明远叹了口气,“那边并不平静。有些灵魂困在遗憾里,有些被困在愤怒中。他们听见了你的呼唤,却误解了它的意义。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任何漂浮物都会拼命拉扯,哪怕那是一根刺向自己的矛。”
“那你呢?你怎么能保持清醒?”
“因为我放下了。”陆明远的声音带着笑意,“真正的回归,不是回到你身边,而是接受我已经离开的事实。我能被你听见,是因为你愿意记住我,而不是因为你无法忘记。”
林远鼻子一酸。
就在这时,系统突然弹出警告:【检测到微弱干扰信号,来源不明,强度0.6%】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