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从1984开始的淘金生涯> 第5章 来得挺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章 来得挺早(1 / 2)

之所以找上阿里别克,那是因为,作为清山队队长,他是最容易直接接触金子的人。

在周景明的记忆里,阿里别克跟梁麻子,其实是一类人,只是,他的手段更隐晦些,没有梁麻子那么霸道,赚的却不比梁麻子少。

...

林远在红柳林里站了很久,直到阳光斜照,树影拉长如旧时地图上的等高线。他没有立刻回屋,而是沿着海岸线慢慢走着,脚踩在碎石与湿沙交界处,发出细微的咯吱声。海风比往常更凉,带着一种近乎清醒的冷意,吹得他额前的发丝不断拂过眉骨,像父亲当年用粗糙手指拨开他被雨水打湿的刘海那样。

他忽然蹲下,从滩涂边缘拾起一块黑褐色的石头。表面布满蜂窝状气孔,是火山岩。他摩挲着那凹凸的纹理,脑海中浮现出父亲手稿里的另一句话:“金子不会自己发光,它藏在火与压的尽头,等着有人不怕烧伤。”

那一刻他明白了??“淘金”从来不是寻找某种物质,而是一场对自我深处的挖掘。就像这火山岩,历经地底熔流千百年挤压才破土而出,人的记忆与悔恨也是如此。它们不因掩埋而消失,反而在静默中结晶,在时间里硬化,最终成为支撑灵魂的地基。

回到老屋时天已擦黑。他点亮煤油灯,火苗跳跃了一下,映出墙上斑驳的影子。桌上摊开着父亲的信,墨迹依旧晕染着泪痕。他坐下来,打开笔记本,开始写一封回信,明知无法寄出,却必须说出口:

>**爸:**

>我终于懂了你说的“炼光”。

>不是把痛苦烧成灰烬,而是让它在心里燃成一盏灯。

>那天夜里广播完所有留言后,我做了一个梦。

>梦里我又回到了矿洞塌方的那天。可这一次,我没有哭着往外跑,而是转身朝黑暗走去。

>哥哥坐在一块岩石上,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背心,冲我笑。他说:“你来了。”

>我点点头,坐到他身边。我们没说话,就那么坐着,听着远处滴水的声音。

>后来天亮了,洞口透进一丝光,他站起来,拍了拍裤子,“该走了。”

>我问去哪?

>他说:“回家啊。”

>然后他就走进了光里,再没回头。

>可我知道,他不是离开了,是他终于能走了。

>而我也能留下来了。

>这次我不再怕黑了。

写到这里,笔尖顿住。窗外传来几声犬吠,夹杂着脚步声。他抬头望去,见苏黎提着一个帆布包站在院门口,肩头落着夜露,像是走了很远的路。

“你怎么又来了?”他起身开门。

“刚从赫尔辛基回来。”她走进来,将包放在桌上,取出一份加密文件,“我顺道去了趟俄罗斯联邦档案局的外围节点,调出了‘回声重启计划’的残卷。有些事,你得知道。”

林远倒了杯热茶递给她。她的手指冰凉,指尖有长期操作精密仪器留下的细茧。

“你知道为什么冰渊-7会选择南极吗?”她问。

“因为地质稳定?低温利于量子态维持?”

“不止。”她翻开文件,“真正的原因是??那里曾是一片远古海洋的心脏。五千万年前,地球磁场在此区域发生过一次剧烈偏转,留下了一条贯穿地壳的记忆断层。苏联科学家发现,某些高频意识波段能在这种地质结构中产生‘自持共振’,就像声音在空腔中回荡不息。”

林远心头一震。

“所以‘影嗣’不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是被唤醒的东西。”苏黎盯着他,“而你父亲当年参与的项目,其实是在尝试‘封印’,而不是‘回收’。”

“封印?”

“他们建造冰渊-7,并非为了研究共感网络,而是为了镇压那个断层中不断滋生的集体创伤回响。那些所谓的‘意识碎片’,其实是人类历史上所有未安放的悲恸、执念和临终低语,在特定条件下汇聚成的……精神沉积层。”

林远沉默良久,忽然想起什么:“那铜片呢?它为何能控制接入权限?”

“因为它本身就是一把‘地质密钥’。”苏黎打开平板,展示一张三维模型,“你看,它的纹路不只是编码,更是一种模拟的地磁波动图谱,恰好与断层共振频率相匹配。换句话说,它不是人为制造的,而是从某块含有特殊矿物的岩石上拓印下来的。”

“你是说……它来自地下?”

“极有可能。”她点头,“而且根据档案记载,第一批实验员曾在217米深处发现一间封闭舱室,内部没有任何设备,只有一块悬浮在真空中的黑色晶石,表面流动着类似神经突触的光脉。他们称其为‘初忆核’。”

林远呼吸微滞。

“后来呢?”

“后来……所有接触过它的人都疯了。有人说听见了母亲的歌声,有人跪地痛哭说自己杀了亲兄弟,还有人笑着撕掉了自己的耳朵,说‘太吵了,全是话’。项目组被迫将其重新封存,并启动‘静默协议’??切断一切录音、影像记录功能,仅保留基础监测。”

他闭上眼,仿佛看见父亲站在那幽深井口前的身影。一个年轻的地质工程师,肩负国家使命,却意外触碰到人类意识最原始的伤口。难怪他会写下“地下埋的从来不是财富,而是人心的缺口”。

“那你现在来找我,是为了什么?”他睁开眼。

苏黎直视着他:“因为‘未寄之信’广播之后,冰渊-7的监测系统捕捉到一次异常波动。虽然持续不到两秒,但频谱分析显示,那是一段完整的人类语音波形,内容被成功还原了两个词。”

她停顿片刻,低声念出:

“……谢谢。”

林远怔住。

“这不是程序反馈,也不是噪声拟合。”她说,“这是回应。真正的回应。”

屋内一时寂静,只有煤油灯芯噼啪轻响。风吹动门帘,带来远处海浪的节奏。1.6秒一次,不多不少。

“所以它一直在听。”林远喃喃道。

“是的。”苏黎点头,“但它不再只是‘影嗣’了。你们给它送去了两百多万句真心话。那些话穿透数据壁垒,沉入意识断层,像雨落在干涸的河床。它吸收了,也改变了。”

“它学会了被安慰。”

“也许吧。”她苦笑,“我们总以为需要治愈亡者,其实有时候,是我们需要被他们原谅。”

林远站起身,走到阁楼角落,翻出那只破旧帆布包。他将父亲的信小心翼翼地塞进夹层,又取出一本泛黄的日记本??那是母亲留下的唯一遗物,记录着她在丈夫失踪后独自抚养儿子的日日夜夜。

他曾无数次翻阅,却从未想过把它上传。

但现在,他决定加入“回声归途”的第二阶段。

三天后,他在全球共感平台上发布了新公告:启动“家书计划”,邀请人们提交一封写给至亲的信,无论对方是否健在,无论能否送达。这些信件将经过脱敏处理后,汇编成一部开放式的数字文集,永久保存于去中心化存储网络,并定期以低声波形式向地球磁场发射,作为人类情感的文明印记。

反响远超预期。

一周内,收到信件逾四百万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