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清除记忆。”苏黎声音发颤,“而且手段比我们先进得多。他们的技术不是唤醒,是抹除。”
林远盯着地图良久,忽然想起卢旺达长老曾说过的一句话:“有些伤口不能愈合,是因为有人害怕真相醒来。”
他拨通卡兰加的电话:“帮我查一件事??三十年前,鲁亨盖里洞穴附近是否有外国科研队活动痕迹?特别是打着‘地质勘探’旗号的。”
三天后,答复传来:一份尘封档案显示,1994年大屠杀期间,一支名为“诺亚方舟计划”的神秘组织曾在非洲多地设立临时基站,宣称研究“人类集体意识稳定性”,实则进行大规模记忆屏蔽实验。该组织背景不明,资金来源匿名,成员全部使用化名。最后一次记录,是在北极圈内失踪。
“他们早就来了。”林远低声说,“他们怕的不是死亡,是记忆。”
他召集团队,宣布启动“守灯行动”:在全球重点记忆节点部署防御型共感塔,形成保护屏障;同时建立“流浪记忆库”,将高危信号加密备份至离线存储,分散藏匿于偏远村落、寺庙、图书馆甚至私人住宅中。
“我们要做的,不再是寻找声音。”他在动员会上说,“而是守护它们不被夺走。”
几个月后,第一座守望塔在渔村建成。它不高,仅三层楼,外形如一座灯塔,顶端镶嵌着来自广岛钢琴、莫斯科墓地、京都茶室和北极石碑的碎片。每当夜幕降临,塔内便会循环播放当日接收到的最动人的一段记忆语音。村民们渐渐养成了习惯:晚饭后带着孩子来听一段故事,有时哭,有时笑,但从不打断。
有个小女孩问妈妈:“这些人死了吗?”
妈妈说:“是的。”
孩子又问:“那他们怎么还能说话?”
母亲望着塔顶微光,轻声道:“因为有人记得他们啊。”
与此同时,林远收到了一封匿名信。没有寄件人,没有邮戳,只有一张泛黄的照片和一张纸条。照片上是一座建于冰层之下的庞大设施,门口刻着三个字母:**N.A.P.**
纸条上写着:
>“你想见他们吗?
>来北纬78°12′,东经104°36′。
>带上你的耳朵,别带武器。
>他们等你很久了。”
他把坐标输入系统,定位结果显示:泰梅尔半岛,苏联时期废弃军事基地下方。
苏黎劝他别去。“这明显是陷阱。”她说,“他们知道你在追查,故意引你入局。”
林远看着窗外飘落的第一场冬雪,轻轻摇头:“如果我不去,谁来替那些被删掉的人发声?”
启程前,他把哥哥的磁带交给了渔村小学的校长,请她在每周升旗仪式后播放一分钟。他还给佐藤静子写了一封信,夹在那本方言手册里:
>“如果你听到我说话的声音变得模糊,请立即关闭所有共感设备。
>我可能已经进入了他们的领域。
>记住,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倾听,光就不会灭。”
一个月后,一架小型极地运输机消失在雷达上。
七天后,全球十二万个记忆节点同时接收到一段长达十分钟的音频。
没有画面,没有解释。
只有一个男人的声音,平静而坚定:
>“你们好,我是林远。
>我现在位于地下一千二百米,周围全是冷冻的记忆容器……数以百万计。
>每一个罐子里,都封存着一段被强行剥离的人生。
>他们管这叫‘净化工程’,说是为了防止文明崩溃。
>可我觉得,真正让人崩溃的,是从不敢面对自己的过去。
>所以,我决定打开它们。
>不用密码,不用钥匙,只用一句话:
>‘我在这里,我愿意听。’
>现在,它们都在醒来……”
音频到这里戛然而止。
随后整整三天,全世界陷入了诡异的安静。没有新的信号,也没有旧的回响。仿佛整个地球屏住了呼吸。
直到第四天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渔村的守望塔。
塔内的播放器自动开启,传出一声婴儿的啼哭。
紧接着,是一个女人含泪的低语:
>“谢谢你……终于有人来接我们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