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高武偏要修个仙> 第四百一十二章 扼住命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一十二章 扼住命运(1 / 2)

雅典娜伸手轻划,在空中浮现出一面面金光灿然无形光墙,把赫拉克勒斯和高武所在区域封闭起来。

永恒之城本就是神域,经过不知多少次神力加持。作为教宗,雅典娜在永恒之城甚至能调动神力。

通过预设的...

陈默之站在田埂上,风从稻穗间穿过,带着泥土与青苗的气息。那根细线牵着的五角星风筝越飞越高,像一颗不肯坠落的晨星。纸条在风中翻卷,发出沙沙声响,仿佛无数人在低语:“我在。”他望着小女孩奔跑的背影,忽然觉得这声音不是来自风筝,而是从大地深处升起的回响。

他缓缓蹲下身,指尖触到湿润的土壤。那一瞬,一股微弱却清晰的震颤顺着指腹传来??像是谁在地底轻轻敲击节拍。他闭上眼,呼吸放慢,任意识沉入那节奏之中。三长两短,停顿,再三长一短。是摩斯码。但他从未学过这个,可身体却自然懂得。

“你还活着,我就在。”

这句话不是他想的,而是被土地送进心里的。

他睁开眼,发现不远处的老槐树下站着一个穿灰布衫的老人。那人没有走近,只是静静看着他,手里握着一根磨得发亮的竹杖。陈默之起身走过去,脚步不急不缓。到了近前,老人开口了,声音干涩如秋叶摩擦:

“你来了。”

这不是疑问,是等待已久的确认。

陈默之点头:“我来了。”

老人抬手,指向村口方向。“他们等你很久了。”

“谁?”

“所有没说完话的人。”

老人转身便走,步履竟比年轻人还稳。陈默之跟上去,一路无言。村庄比远看更破败,墙皮剥落的屋舍歪斜着,门前堆满杂物,但每家门口都挂着一条红布带,上面写着名字和一句话:“记得回来”“我一直都在”“对不起,那天不该骂你”。有些布带已经褪色,有些是新扎的,随风轻摆,像心跳的脉搏。

他们在一间塌了半边屋顶的小院前停下。院子里坐着七八个老人,围着一口铁锅煮着稀粥。火光映着他们的脸,沟壑纵横,眼神却亮得出奇。见两人进来,没人说话,只有一位老太太端起碗,将半勺热粥倒在地上。

“给阿福的。”她说。

陈默之知道这个名字。昨晚路过时听人提起过,阿福是十年前山洪暴发时为救两个孩子被冲走的少年,尸体至今未寻回。村里人说他魂灵不散,每逢雨夜都能听见他在桥头喊“快跑”。

此刻,地面那勺粥竟微微晃动起来,一圈涟漪扩散开,仿佛有无形的嘴在啜饮。空气中浮出一丝少年气息??汗味、草香、还有少年人特有的倔强味道。

老人坐到火边,说:“我们不是活人,也不是死人。我们是‘滞言者’。”

陈默之一怔。

“那些话卡在喉咙里,咽不下去,吐不出来。于是我们就留在这儿,等着有人来听。”

一位老妇人接过话:“我儿子战死了。临行前我骂他不懂事,非要去当兵。我说‘你走了就别回来’。结果……他真没回来。”她的眼泪落在手背上,“我天天烧饭多做一碗,可饭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直到昨夜,灶台突然自己燃起火来,锅盖跳了三下。我知道,他在生气。”

另一个老头攥着烟斗:“我闺女嫁去外地,二十年没回。我想她,可每次打电话都说‘忙就别回来了’。去年她车祸走了,遗物里有张车票,日期是我生日前三天。”他的烟斗熄了,却仍叼在嘴里,“她买了票的……她要回来的……”

火堆噼啪一声炸响,火星四溅。陈默之忽然明白过来:这些不是普通的亡魂,而是被“未完成的语言”钉在人间的灵魂。他们不是不愿离去,而是无法完成最后的对话。

他低头看向《共语录》,书页自动翻开,空白处浮现一行字:

>**“语言一旦诞生,就必须抵达。”**

他合上书,轻声问:“你们想对他们说什么?”

众人沉默片刻。那位老妇人先开口:“我想说……妈错了。你走后,我每天都在后悔。”

老头颤抖着声音:“我想说……爸想你,一直想你。”

一个一直蜷缩在角落的男孩突然抬头??他不过十五六岁,脸色苍白如纸。“我也在这儿。”他说,“我自杀那天,我妈正在厨房做饭。我没留遗书,只把门反锁了。后来邻居撞开门,发现我躺在地上,手里攥着一张数学试卷,61分。”他苦笑,“其实我不是因为分数死的。我是因为……那天早上她说了句‘你怎么还不去死’。”

陈默之的心猛地一缩。

男孩继续道:“我听见她哭了一整夜。第二天她开始烧纸钱,喊我的小名。可我不敢现身,因为我怕她更痛苦。但我又舍不得走……所以我一直在屋檐下听着。”

陈默之缓缓走到他面前,蹲下身,平视他的眼睛:“现在你想说什么?”

男孩嘴唇抖了很久,终于低声说:“妈妈,我不是故意吓你的。我只是……太累了。”

话音落下,院外忽起一阵风,吹得红布带猎猎作响。紧接着,远处传来一声极轻的回应,像是从很深的地底传来:

“儿啊……妈也累了……咱们……歇会儿吧。”

男孩浑身一震,泪水夺眶而出。他仰头望天,身影渐渐变淡,最终化作一道微光,融入夜空。

其余人陆续开口。每一句话都沉重如铅,却又轻盈似羽。当最后一个老人说出“老婆子,我终于学会做饭了”时,整座院子忽然安静下来。火光熄灭,粥锅冷却,可每个人的脸上都浮现出释然的笑容。

灰衣老人站起身,对陈默之说:“谢谢你来做这件事。”

“这不是我做的。”陈默之摇头,“是你们终于愿意说了。”

老人笑了笑:“可若无人愿听,说又有何用?”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村民们陆续醒来。他们走进院子,惊讶地发现铁锅里的粥还是温的,红布带上多了几行陌生笔迹:“我听见了”“我也爱你”“下次见面,一起吃饭”。

没人解释发生了什么,但每个人心头都像卸下了千斤重担。

陈默之离开村子时,那个放风筝的小女孩追了出来,塞给他一只折好的纸鹤。“送给你说的那个阿福哥哥。”她说,“它会飞到天上找到他。”

他接过纸鹤,阳光透过薄纸,照见里面隐约写满了“我在”。

他继续前行。

三个月后,他来到东海边陲的一座孤岛。这里曾是流放之地,如今只剩一座废弃灯塔和几位守岛老人。海风咸腥刺骨,浪涛日夜撞击礁石,如同永不疲倦的忏悔。

岛上最年长的老人叫沈舟,九十七岁,据说是最后一任灯塔看守人。他年轻时因误判天气,导致一艘渔船失事,全家七口葬身海底。自那以后,他自愿留下,日日擦拭早已停用的灯塔透镜,风雨无阻。

陈默之在灯塔下住了七天。第八天夜里,他爬上塔顶,发现沈舟正对着大海喃喃自语。

“我对不起你们……我不该说风不大……那天云压得那么低,我却为了偷懒没升警示旗……”

陈默之静静地坐在他身边。

“你知道最痛的是什么吗?”老人忽然问,“不是他们死了,是我到现在都听不到他们的声音。连一句怨恨都没有。就像……他们彻底消失了。”

陈默之取出《共语录》,翻开一页,递给他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