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840 突然袭击(1 / 2)

方青叶设宴的地点选在“?成府?臻味江南”,一处独栋小洋楼,装潢雅致、格调不俗。选在这儿,图的是清静也离银监局不远。

包间里,方青叶独自品着茶。六点半钟钟和准时推门而入,一身白衬衫配西裤,显然是从...

夜色如墨,城市在霓虹的映照下仿佛永不疲倦。高攀没有回家,而是留在办公室整理揭牌首日的客户档案。灯光微黄,映在他略显疲惫的脸庞上。桌上摊开的是“蜂巢机器人”的BP复印件,页边他用红笔批注了几处技术风险点,又圈出供应链本地化的可能性。

手机震动,是林砚发来的消息:【“星轨”完成第七轮压力测试,异常波动率低于0.3%,系统稳定性达标。但……发现一个奇怪信号。】

高攀抬眼,迅速回拨过去。

“说。”

“启元量子今天凌晨三点十七分更新了官网。”林砚声音冷静,“新增‘战略合作单位’一栏,列出了三家机构??其中一家,是我们支行。”

高攀猛地站起身,手指敲在桌面上:“我们什么时候和他们签过战略协议?”

“没有。”林砚语气凝重,“不仅没签,连接洽记录都没有。可他们在页面底部加了我们的LOGO,还标注‘已达成初步融资意向’。”

空气骤然凝固。

这不是误植,是明目张胆的蹭名造势。更可怕的是,这种操作精准踩在法律边缘??不构成直接诽谤,却足以误导投资人、供应商甚至地方政府判断。

“截图存证,联系法务。”高攀语速极快,“发正式声明函,要求24小时内撤下所有不当信息。同时通知省金融办备案,防止被反咬一口说我们纵容合作。”

“明白。”林砚顿了顿,“但我查了他们的IP地址,服务器注册地在境外,内容一旦传播,删也删不干净。”

“那就让真相跑得更快。”高攀眼神一沉,“把‘启元量子’从灰名单调入‘重点关注池’,启动三级舆情监控。我要知道他们每一条推文背后是谁在推波助澜。”

挂断电话后,他打开内网审批系统,亲自调取近七日信贷申请记录。果然,在一堆正常申报中夹着一份匿名提交的“启元量子”预授信申请表,金额五千万,担保方式为空白。

“好快的手脚。”他冷笑一声,立即冻结该申请,并标记为“涉嫌虚假材料”。

第二天清晨,周雨刚到办公室就接到监管通报:有自媒体发布题为《南新银行力挺室温超导黑马,科创金融迎来颠覆性突破》的文章,阅读量已破十万,多家财经平台转载。

“源头是一名叫‘科技前瞻观察’的公众号。”周雨脸色难看,“作者自称内部人士,称鹏城支行已秘密批准对启元量子的首笔贷款。”

高攀坐在会议室主位,目光扫过众人:“有人想给我们戴高帽,顺便把我们架在火上烤。”

苏婉皱眉:“要不要公开辟谣?”

“不能急。”林砚摇头,“一旦正面回应,等于承认我们在关注他们,反而助长热度。而且现在公众情绪倾向于‘支持颠覆性创新’,我们若强硬切割,容易被贴上‘保守’‘扼杀梦想’的标签。”

高攀沉默片刻,忽然问:“程野那边生产线复工了吗?”

周雨翻了下手头资料:“昨天已经开始试产,东南亚客户派了质检员驻厂。”

“很好。”高攀站起身,“安排一场媒体开放日,主题就叫‘看得见的技术落地’。邀请本地主流财经记者、行业分析师,去光语传感的车间实地参观第七代传感器模组生产流程。现场让他们亲手检测产品性能。”

林砚眼前一亮:“用真实案例对冲虚假叙事?”

“没错。”高攀嘴角微扬,“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什么叫真正的科技创新??不是PPT里的概念,而是焊点、电路板和一次次失败后的重启。”

三天后,十多家媒体齐聚龙岗工业园。程野带着团队在现场演示极地环境模拟测试舱内的传感器稳定性。一位记者将手机贴近显示屏,惊讶道:“这数据波动小于0.01%?比国际标准还低一半!”

“因为我们不做数据美化。”程野声音沙哑却坚定,“每一项参数都经得起第三方复现。”

采访结束时,有记者追问:“听说你们拿到了银行大额贷款,是不是因为押注了某种未来技术?”

程野笑了:“我们押注的不是未来,是今天。每天早上八点开工,晚上十一点下班,靠这个活着。”

新闻播出当晚,《看得见的技术落地》登上本地热搜。对比之下,关于“启元量子”的炒作文章迅速降温,评论区开始出现质疑:“同样是科技公司,为啥一个能让人摸到产品,另一个只能看到PPT?”

高攀在家中看完报道,正准备休息,手机再次响起。来电显示:**陈丹路**。

“你小子反应够快。”电话那头传来低笑,“不过我提醒你,周临不会就这么收手。他最擅长的,是从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撕开口子。”

“什么意思?”

“我刚收到风声,他正在接触几家高校科研团队,打着‘联合研发’旗号,许诺高额成果转化分成。只要挂上几个教授的名字,再搞几篇模糊表述的论文,就能包装成‘产学研一体’项目。”

高攀眉头紧锁:“这是借学术信誉洗白商业信用。”

“Exactly。”陈丹路语气严肃,“你要防的不只是他的嘴,还有他拉拢的人。一旦某个权威专家站台,你们的压力会成倍增加。”

“我知道了。”高攀缓缓道,“谢谢。”

挂掉电话,他打开电脑,登录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库,以“室温超导”为关键词检索近三年专利申请。结果跳出三百余条,其中近三成来自个人发明者或非营利机构。他逐条筛查,最终锁定一项名为《基于铜基复合材料的常压稳态导电实验研究》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人单位正是某985高校物理系实验室,而合作方赫然写着:“启元量子科技有限公司”。

“果然动手了。”高攀立即联系林砚,“查这项专利的技术细节是否公开,以及该实验室是否有横向课题经费流入记录。”

凌晨两点,回复来了:专利说明书避重就轻,核心工艺参数缺失;且该实验室今年第一季度到账一笔280万元的“产业协同基金”,资金来源为启元量子全资子公司。

证据链闭环。

高攀当即起草了一份《关于警惕伪科技创新项目利用学术资源进行信用背书的风险提示》,通过内部渠道报送总行风控委与省金融办,并附上完整数据分析报告。

与此同时,他在支行内部召开紧急会议。

“接下来可能会有外部压力。”他看着在座每一位骨干,“也许会有领导推荐这个项目,也许会有专家写信为我们‘指点方向’。记住一句话:我们可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头衔。”

他停顿片刻,目光落在周雨身上:“下周开始,所有涉及高校合作项目的信贷申请,必须增加‘技术真实性第三方盲测’环节。由我们委托独立检测机构,对所谓‘突破性成果’进行可重复性验证。”

“成本很高。”苏婉提醒,“而且可能得罪人。”

“那就说明我们做得对。”高攀淡淡道,“如果怕得罪人,当初就不该开这家支行。”

一周后,风波似乎平息。媒体不再炒作启元量子,那篇蹭名文章也被平台删除。高攀以为暂时告一段落,直到周五下午,前台通知有一位访客等候多时。

“谁?”他问。

“说是云启智能原CTO,姓李。”周雨低声补充,“当年案件里唯一作证指控周临的核心技术人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