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麽……好没意思。°??????????????.???????°」朱厚照呢喃自语,「唉,我的人性又有谁人想过……」
拿起朱笔,翻开奏疏,朱笔许久未落下,那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让他莫名烦躁。
几个深呼吸之后,他沉静下来,掐头去尾,刨除无足轻重的套话,开始批阅……
~
小院儿门口。
李青远远就看到停着四顶轿子。
「几位有何贵干?」李青远远喊了声。
少顷,内阁四人走下轿子,李东阳拱手道:「冒昧到访,还请李神医莫怪。」
不称官职,代表不谈公事,不过,也不排除对方故意如此……李青轻笑笑:
「无妨,劳几位久候,倒是李某失礼了。」
听他如此客气,几人不禁暗暗提起几分小心,相处也挺长一段时间了,李太师什麽脾气他们很清楚。
——就没从他嘴里听到一句好听话!
开锁,推门,李青邀请道:「请进。」
几人缓缓点头,杨廷和朝家中下人招了招手,小厮会意,忙掀开轿帘,提出一个大食盒。
「这是……」李青诧异。
杨廷和轻笑道:「今日得闲,咱们边吃边聊。」
顿了下,补充:「没别的意思,就私下聊聊。」
我信你个鬼……李青道,「去客堂吧。」
客堂,
八样小菜,一壶酒,杯碟碗筷一应俱全,四人围桌而坐。
先饮了一杯,吃了几口菜,这才开始话题。
谢迁轻叹道:「募兵制的推行……挡不住了,这个结果想来李先生很欢喜吧?」
「这是大明幸事,怎是我一人之喜?」李青道,「谢学士如此说,实为不妥。」
谢迁倒也不怎麽生气,反而笑笑,问:「那你可真有解决募兵制度下,军队忠诚度的问题?」
其馀三人也望向李青。
谢迁道:「先生可莫要说,募兵制会如府兵制一样安稳,你应该知道,这个政策一旦推行,再无回旋馀地,终大明一朝,再也无法摆脱。」
李青嗤笑叹道:「安稳?这世上就没有安稳过,更没有可一直安稳的国策!」
谢迁一滞。
李东阳道:「汉唐武德充沛,结果却是……汉崩三国,唐崩五代,流了多少血?这其中募兵制度……诚然,募兵制却能解军队战力不足问题,可……以后呢?」
「不解决眼下问题,何谈以后?」李青反问。
杨廷和拧了下眉,道:「李先生,我等这次来,非是阻止募兵制推行,而是想试着尽善尽美。」
顿了下,道:「宋太祖搞募兵制,却也对募兵制进行了防范限制。」
「你是说以文抑武?」李青突然心头火起,叱道,「是,以文抑武却能保障军队不起暴乱,可结果呢?
结果有了靖康之变,结果弄出了个秦桧,结果……!」
李青深吸一口气,质问:「一首满江红还不够吗?」
举杯饮尽酒,李青重重一摔杯子,道:「以文抑武,结果只有一个——外族入主中原!」
「那以武抑文呢?」杨廷和反驳说,「汉末,唐末血淋淋的例子,又作何解?」
李青沉默,道:「肉烂在了锅里。」
「你……!」杨廷和气结。
「我知道,你们骨子里瞧不起武将,可你们有无想过,你们自持的学问,才情,风雅,在敌人杀到门口时,能派上什麽用场?」李青淡淡道,「难道用你们的三寸之舌,让敌人退兵?」
刘健道:「兵者,凶器也;需慎之又慎,本官不否认武将的贡献,不过,国家最需要的是安稳……」
「没有强大武装,何来安稳?」
「汉末之祸,安史之乱,无不是军阀失控导致。」刘健说。
李青『呵』了下,道:「那照你这意思,文官就尽皆忠心耿耿呗?
那请解释解释,周公恐惧流言日的下一句!」
刘健:「……」
「两害相权取其轻!」谢迁闷声说,「王莽的例子绝不会发生在大明,王朝更迭的浪潮下,皇权一直在加强,如今的大明与汉代不一样,还请李神医莫要抛开事实不谈。」
「既如此,那几位为何还担心府兵制度下的武将起暴乱?」李青反讥。
李东阳打圆场道,「都消消火气,我等前来,也是为绸缪未来,确实,在未来至少数十年,募兵制不会造成动荡,然,身居庙堂,食君之禄,岂可不以史为鉴?」
「就是不知,到底是以史为鉴,还是……在为文官集团谋求利益?」李青嗤笑连连。
谢迁深吸一口气,道:「我朝太祖丶太宗,皆以武抑文,其根本原因就是吸取了宋代教训,此言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