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心(1 / 2)
可能真是把黄昭仪当家人的缘故,李恒这一觉睡得很沉,睡得心安理得。
等他再次睁开眼睛时,鼻尖被一股股浓烈的菜香味扑满,是久违的红烧肉香气。
李恒缓缓坐起来,才发现肚皮上还有一层薄薄棉毯,估计...
草原的风在清晨带着铁锈味,林小满站在“牧光号”的主控舱前,手指轻轻抚过舱体外壁上那行用蒙文刻下的名字??“额吉?腾格尔”,意为“母亲的天空”。这是孩子们集体起的名字,她说不出拒绝的理由。太阳刚从地平线探出头,金色的光洒在银白色的舱体上,像给整列移动教室披了一层薄纱。十二个孩子已经围在门口,有的还打着哈欠,有的抱着书包蹦跳着,脸上是藏不住的兴奋。
“今天开始,我们正式上课。”她推开门,暖风扑面而来。舱内温度恒定在二十一度,空气净化系统低鸣,电子黑板自动亮起,显示今天的课程表:语文、数学、自然、音乐。不同于固定式“星舟舱”,“牧光号”采用模块化牵引设计,六个单元可拆卸重组,最前端是教学区,中间是生活休息舱与储能系统,后端则是净水装置和卫星通讯基站。每一部分都经过上百次模拟测试,连最极端的暴风雪天气也能维持七十二小时独立运转。
第一节课是语文,《静夜思》。那个骑马赶来的女孩叫苏日娜,八岁,扎着两条粗辫子,眼睛像草原夜晚的星子。她举手朗读时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但每一个字都说得极认真。林小满蹲在她身边,轻声纠正:“床前明月光,‘光’字要拖一点,像是看见月亮从窗边慢慢照进来。”
“老师,我家帐篷没有窗户。”苏日娜小声说。
林小满心头一紧,随即笑了:“那我们就想象,这束光是从天上落下来的,穿过云,穿过风,最后停在你枕边。”
孩子们安静下来,仿佛真的看见了那道光。
课间,老牧民巴特尔牵着一匹枣红马来找她。他不会说汉语,通过随队翻译才得知,他是苏日娜的爷爷。他从怀里掏出一块用红布包着的东西,小心翼翼打开??是一块风干的奶豆腐,还有一枚铜铃铛。
“他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祝福。”翻译转述,“愿你的屋子不惧风暴,愿你的声音传遍千里。”
林小满双手接过,郑重地点头。她知道,在这片草原上,食物与铃声都是最深的敬意。当晚,她在日记本上写道:“他们不信高楼大厦,却信一个会发光的铁盒子。不是因为科技,是因为里面有人等他们上学。”
三天后,“牧光号”首次随牧民迁徙启程。六辆改装过的东风卡车拉着舱体单元,在荒原上缓缓前行。车轮碾过冻土,扬起一道长长的尘烟。林小满坐在领航车上,望着后视镜里逐渐远去的旧营地,忽然听见对讲机传来笑声。
“林老师!快看屏幕!”是杨梅的声音。
她扭头看向车载监控屏,只见几个孩子正挤在生活舱的摄像头前,对着镜头做鬼脸。其中一个男孩举起画纸:“我画的是‘牧光号’飞起来的样子!”
画面切换到舱内AI系统自动生成的动画投影??一艘银色飞船穿越云层,载着一群孩子掠过雪山、沙漠、江河,最终降落在北京天安门前。那是“星光回音壁”新上线的功能:根据孩子的绘画生成虚拟旅程视频。
“原来我们的教室,不只是移动的,还是会飞的。”她喃喃道。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艾力发来一条消息:深圳峰会主办方已同意她的条件??不走红毯,不做商业代言,只允许播放一段来自地坪乡的实录视频。附言写着:“他们说,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
她笑了笑,回了一句:“告诉他们,我会准时到场,带着‘牧光号’的孩子们一起连线。”
一周后的深夜,一场十级寒流突袭呼伦贝尔。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十七度,风速超过每秒二十八米。警报声在凌晨两点响起:“外部供电中断,备用电池启动。”林小满猛地惊醒,抓起棉衣冲向主控舱。
“风力发电机结冰停转,太阳能板被雪覆盖。”工程师小陈脸色发白,“如果不能在一小时内恢复电力,供暖系统将关闭。”
“清理太阳能板。”她果断下令,“所有人穿防寒服,带上刮雪铲,跟我出去。”
十二个孩子也被惊动了。苏日娜裹着厚毯子站在门口:“老师,我可以帮忙吗?”
“不行,太冷了。”林小满摇头。
“可是……你们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守护自己的教室吗?”小女孩固执地站着,眼里闪着光。
林小满怔住了。片刻后,她蹲下身,把一个小号防寒面罩戴在苏日娜脸上:“那你只能待在门廊里,负责传递工具。”
风如刀割。十几个人在雪中艰难前行,一寸寸刮去光伏板上的积冰。林小满的手套早已湿透,指尖僵硬得几乎握不住铲子。但她不敢停下。她知道,一旦舱内失温,不仅教学中断,连孩子们的心理安全感都会崩塌。
两个小时后,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太阳能板终于吸收到了能量,绿灯亮起,电力恢复。舱内暖气重新启动,灯光一盏盏亮起。孩子们欢呼着扑进温暖的房间,而大人们则瘫坐在地上,喘着白气相视而笑。
那天上午,林小满在课堂上问:“昨晚谁最勇敢?”
全班齐声喊:“苏日娜!”
小女孩低下头,嘴角却悄悄翘起。
“你知道吗?”林小满轻声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不怕冷,而是明明怕,还是愿意走出去。”
苏日娜抬起头,认真地说:“我想让我们的教室一直亮着,这样别的孩子迷路时,也能看见光。”
林小满眼眶发热。她打开平板,将这句话录入“儿童语音情感库”,标记为S级灵感样本。系统自动将其同步至全国所有“星舟舱”的晨读推荐语中。
几天后,央视新闻专题报道《风雪中的课堂》播出。画面里,一群孩子顶着风雪清理太阳能板,背景音乐是《虫儿飞》的蒙语版。节目结尾,主持人念出苏日娜的话:“我想让我们的教室一直亮着。”弹幕瞬间刷满:
>“这才是中国少年。”
>“求公开募捐通道,我想资助一个光伏板!”
>“请把‘牧光号’写进小学课本!”
与此同时,国家电网主动联系项目组,提出共建“绿色能源助学计划”,首批将在十个游牧区部署风光互补微电网,专供“星舟”使用。教育部也下发通知,将“移动式安全教学舱”纳入“十四五”教育新基建试点目录。
林小满却没时间庆祝。她接到甘肃陇南的紧急消息:地震废墟旁的新建“星舟舱”在试运行中出现墙体裂缝。她立刻订机票,临行前特意带上了苏日娜送她的那枚铜铃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