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房主这会儿也在,姐弟俩和猫放好自行车后,便一起过来看房子了。
着实是近得很。
毕竟跟现在住的房子就在同一栋楼……
每天从小区走过的时候,都能看见101号房的那个小院子,陈拾安之前...
林小凡站在山脚下那所破旧的村小门口,风从谷底卷上来,带着泥土和草根的气息。横幅被风吹得猎猎作响,“欢迎守夜人”几个字在晨光中晃动,像一面不肯倒下的旗。实习生们围上来,脸上写满敬仰与忐忑。他一一握手,掌心冰凉却坚定。
“你们知道为什么叫‘守夜人’吗?”他忽然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安静下来。
没人回答。
他抬头看向远处尚未散尽的雾:“因为有些孩子,他们的黑夜太长了。长到忘了太阳的模样。我们不是救世主,也不是医生,我们只是愿意在深夜里多站一会儿的人??哪怕只能替他们挡一阵冷风。”
一个戴眼镜的女生眼圈红了:“林老师,我……我小时候也差点跳下去过。要不是班主任拉了我一把……”
林小凡点点头:“所以你懂。这种懂,比任何证书都珍贵。”
他转身走向教室,脚步缓慢但稳定。昨夜那通来自阿亮的电话,像一颗种子落进干涸的心田。他知道,那不是终点,而是一扇门被推开的声音。可他也清楚,自己身体里的裂痕正以肉眼看不见的速度蔓延。每一次呼吸都像在撕扯旧伤,心脏跳得越来越沉,仿佛随时会坠入无底深渊。
第一节课没有讲义,也没有PPT。他在黑板上画了一棵树,歪斜、扭曲,树干上有深深的刻痕。
“这棵树,是我十五岁那年,在我家后院刻的。”他说,“那天我爸发病,把锅砸了,我妈跪着捡碎片。我躲在柴房里,用刀子在这棵树上划下一道又一道。每一道,都是我想骂却不敢骂的话。”
学生们屏息听着。
“后来有天晚上,我发现树皮愈合了,那些伤口被新皮包住,变成了疤痕。但它还在长,每年春天都抽出新芽。”他顿了顿,“你们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一棵树。它可能弯了,可能裂了,甚至快要倒了。可只要根还活着,就还能看见春天。”
教室里静得能听见笔尖落在纸上的沙沙声。一个小女孩悄悄抹眼泪,旁边男孩递上皱巴巴的纸巾。
下课铃响时,没人动。最后是一个瘦小的男生站起来,声音发抖:“林老师,我……我也想画一棵我的树。”
“好。”林小凡笑了,“明天开始,每个班都要有一面‘心树墙’。谁都可以来画,可以写字,可以贴照片。这里不说‘你应该坚强’,只说‘我看见你在疼’。”
中午吃饭时,张莉带来最新数据:全国已有七十九个县加入“情绪气象站”计划,超过四万名学生参与每日心情打卡。最北的黑龙江屯子里,有个老师用粉笔在地上画了个大晴天,让每天打架的孩子踩上去再说一句话;西南山区的一所小学,孩子们自发组织“乌龟信使队”,把写满鼓励的小纸条埋进土里,约定三个月后挖出来读。
“还有人投诉我们‘煽情过度’‘耽误学习’。”张莉笑着摇头,“可你知道吗?试点学校里,辍学率下降了百分之三十六,自残通报减少了近一半。”
林小凡没说话,只是轻轻摩挲着手腕上的铜钱挂饰??那是他从第一个男孩手中接过又转赠出去的信物。现在,全国各地的教室里,挂着成千上万枚这样的铜钱,有的生锈了,有的被涂上了彩虹色。
下午他去听一节心理活动课。教室里摆着十几个纸箱,上面写着不同天气:“暴雨倾盆”“阴云密布”“微风拂面”“阳光普照”。孩子们轮流走进代表自己心情的箱子里,说出一句话。
轮到一个总低着头的女孩时,她犹豫很久才钻进“雷雨交加”的箱子,声音细若游丝:“我妈妈走了三年了……我以为我不难过,可昨天梦见她回来,开门却发现是别人,我就醒了,一直哭。”
全班沉默。
林小凡蹲在她面前的纸箱外:“你说梦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心里某个地方松了一下?”
女孩点头。
“那就对了。”他轻声说,“悲伤不是软弱,是爱还在流动。你不是忘不了她,是你还在爱她。”
女孩终于抬起头,眼里闪着泪光:“我可以……把妈妈的照片贴在‘晴天’箱子里吗?”
“当然可以。”他说,“因为她从未真正离开过你的阳光。”
当天晚上,线上督导会议照常举行。三百多名一线教师在线,有人刚结束家访,脸上还沾着泥点;有人抱着发烧的孩子一边哄睡一边参会;还有位藏族老师穿着民族服饰,身后经幡飘扬。
议题是“如何应对家长暴力干预”。
一位湖南乡村教师哽咽着讲述:她发现班上一名女生手臂布满烫伤痕迹,询问后得知是母亲用烟头惩罚她“不听话”。她报警后,母亲冲到学校撕她的教案本,骂她是“拆家的妖精”。
“我当时真想辞职。”她说,“我觉得自己像个闯入者,破坏了一个家庭的‘规矩’。可那个女孩后来偷偷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画了一个笼子,写着:‘老师,你是唯一见过我翅膀的人。’”
会议室一片啜泣。
林小凡缓缓开口:“我们要承认一件事:很多父母,本身就是创伤的产物。他们打孩子,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他们也不知道怎么表达爱。就像一只受伤的狼,越是疼痛,越要龇牙。”
他停顿片刻:“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孩子。记住,当我们介入时,不是要取代父母,而是成为孩子生命中的‘另一个选项’??让他知道,世界上还有人可以温柔地说话,可以蹲下来听他哭。”
会议结束已是凌晨两点。他独自坐在灯下,打开一封封“心情日记”投稿。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用图画代替语言:
一幅画上,一个小人背着巨大的石头爬山,身后留下深深脚印,标题是《我不是懒,我只是累》;
另一幅画着两个背影,一个是大人举着棍子,另一个孩子缩成团,旁边写着:“他说打我是为我好,可我的心已经碎成雪花片了。”
最触动他的是一张蜡笔画:黑暗中一只手伸出来,握住了另一只手,背景写着一行歪歪扭扭的字:“谢谢你,没把我丢下。”
他把这些画逐一扫描存档,准备编入下一版培训教材。手指颤抖,视线模糊,但他坚持完成了最后一份整理。
突然胸口一阵剧痛,如铁钳绞紧。他跌坐在椅上,冷汗瞬间浸透衣衫。药瓶空了,连粉末都不剩。手机就在手边,只要拨号,周岩十分钟就能赶到。
可他没动。
他知道,一旦倒下,整个项目可能停滞。明天还要去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那里有三十多个患有抑郁症的高中生,其中三人曾吞药自杀未遂。他们是这个体系最后遗忘的角落,也是最需要光的地方。
他靠在椅背上,闭目调息。脑海中浮现出父亲临终前的眼神??浑浊、痛苦,却又藏着一丝清醒的悔恨。他曾恨那个男人毁了他的童年,可在无数个深夜备课时,他也渐渐明白:疯的不是那个人,而是那个无人接住他的世界。
“爸……”他低声呢喃,“如果你当年也能遇到一个愿意听你说‘我撑不住了’的人,会不会不一样?”
窗外,月光洒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上,枝叶摇曳,影子如招手。
第二天清晨,他准时出现在特教学校门口。脸色灰白,嘴唇泛青,走路需扶墙支撑,可站上讲台那一刻,声音竟出奇平稳。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做练习题,也不谈成绩。”他说,“我们来做一件很奢侈的事??允许自己脆弱五分钟。”
台下坐着一群眼神麻木的少年,有的戴着耳机隔绝外界,有的低头抠指甲直到出血。
林小凡拿出一张白纸,撕成两半:“这一半,写下你最不敢说出口的念头;另一半,写下你内心深处仍想活下去的理由。写完后,可以选择烧掉、吃掉,或者交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