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太太请安分> 第200章 你先放开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0章 你先放开我(1 / 2)

虽说安昭然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可是真当剧本没有成功拿下时,她还是会由衷的感到失望。

尤其是想到刚刚那位老师的傲慢嘴脸,心底的火气更是像被多添了几把柴火似的,更是有口不顺畅的恶气堵在身体...

夜雨悄然而至,打湿了巷口那盏老旧的路灯。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在青石板上敲出细碎节奏,像一段无人聆听却执着诉说的独白。

沈如枝靠在窗边,手里捧着一杯温热的姜茶。她刚剪完《她们的名字》系列最后一期??那位乡村女教师的故事。画面里,女人背着孩子翻山去上课,粉笔灰沾满袖口,黑板斑驳如岁月的脸庞。镜头扫过教室墙上歪斜贴着的“知识改变命运”,字迹稚嫩却坚定。沈如枝盯着成片看了三遍,直到眼角发酸才按下暂停键。

刘松砚从厨房走出来,围裙上还沾着面粉。“你又熬夜了。”他轻声说,接过她手中的杯子换上新倒的一杯。

“我总觉得……还能再改得更好一点。”她揉了揉眉心,“她说的话太朴素了,可越是这样,越怕我们表达不出她的重量。”

他坐到她身旁,手指轻轻抚过她微卷的发梢:“你知道吗?昨天我去学校回访那个老师的孩子,有个小女孩问我:‘叔叔,你们拍的视频,能让妈妈不走吗?’”

沈如枝怔住。

“她以为只要让更多人看到,政府就会留下老师,不会再调走。”刘松砚声音低沉,“那一刻我才明白,我们的片子不只是记录,它成了希望的载体??哪怕这希望很脆弱。”

沈如枝眼眶泛红:“所以我们不能敷衍任何一个细节。一旦有人因为相信我们而产生期待,我们就必须对得起这份信任。”

窗外雷声滚过,一道闪电划破天际,照亮两人沉默的脸。

次日清晨,雨停了。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湿漉漉的小巷,空气清新得仿佛能洗尽尘埃。工作室门铃响起时,他们正准备出门参加市图书馆举办的“真实影像周”展映活动。

开门的是个穿校服的女孩,约莫十六七岁,手里紧紧攥着一个牛皮纸信封,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是……微光工作室吗?”她声音颤抖。

“是的,请进。”沈如枝连忙请她进来。

女孩站在门口不敢动,鞋尖蹭着地砖边缘,像是怕留下痕迹。“我叫陈小满,是……是上次写信的那个高中生。”

沈如枝瞬间记起那封附带画作的来信,心跳猛地加快。“是你!快坐下,外面刚下过雨,别着凉了。”

女孩坐下后仍拘谨得很,双手交叠放在膝盖上,头微微低垂。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开口:“我爸妈不同意我去读特教专业。他们说那是‘残废人的工作’,没前途,让我考会计或者师范。”

刘松砚眉头微皱,却没有打断。

“他们烧了我的志愿草稿。”女孩声音越来越轻,“还说你们这种视频都是煽情骗流量的,让我别被洗脑。”

沈如枝听得心头一紧。

“可是……可是我亲眼见过聋哑快递员哥哥送件。”小满抬起头,眼里闪着泪光,“那天他给我家送包裹,我看他手语比划得很吃力,邻居却一直催他快点。我就帮他翻译了地址变更的事。他看着我,笑了,然后用手语对我说‘谢谢,你是光’。”

她顿了顿,从信封里抽出一张照片??是她和那位快递员的合影,背景是小区门口的梧桐树,阳光正好落在两人肩头。

“他说我是光。”小满哽咽,“可我觉得,真正发光的是他。明明听不见世界的声音,却依然每天穿梭在这座城市里,把别人的期待亲手送到门前。我想成为像他一样的桥梁,让那些被忽略的人也能被听见、被理解。”

房间里一片静默。

刘松砚缓缓起身,打开电脑,调出当初拍摄那位快递员的片段。画面中,男人在暴雨中护住包裹,蹲在屋檐下用手语跟一位老人沟通,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

“你看,这不是表演。”他说,“这是生活本身的力量。我们不做评判,只负责呈现真相。至于观众如何选择回应,那是他们的自由??但也正是这种自由,才让改变成为可能。”

小满看着屏幕,泪水无声滑落。

“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陪你去跟父母谈一次。”沈如枝握住她的手,“不是说服,而是让他们看看你所看见的世界。也许他们只是害怕你将来受苦,但他们需要知道,你不是盲目冲动,而是有了自己的信念。”

女孩终于点头,肩膀微微颤抖。

当天下午,三人一同前往小满家中。她的父母起初态度强硬,认为纪录片不过是“文艺青年的情怀游戏”。但当他们看完完整影片,听到那位聋哑快递员通过字幕说出“我希望有一天,人们不再用同情看我,而是用平等”时,母亲突然掩面哭泣。

“我不知道……原来他是这样想的。”她抽泣着说,“我一直觉得残疾人就该安静待在家里,被人照顾……可他那么努力地活着,还给别人带去方便。”

父亲沉默良久,最后低声问:“你说她真的能帮到别人?”

“不止是帮助。”刘松砚平静回答,“她是搭建一座桥。语言不通、身份隔阂、偏见深重??这些都不是靠政策就能立刻解决的。但每一个愿意倾听、学习、行动的年轻人,都在一点点融化坚冰。”

最终,父母同意让她报考特殊教育专业。

临别时,小满抱着那张合影跑回来,塞给沈如枝一本手工笔记本。“这是我写的观察日记,关于我和那位快递员哥哥交流的过程。如果你们以后还要拍类似的故事,请一定叫我。”

沈如枝收下本子,郑重点头。

几天后,一封来自省残联的邮件抵达工作室邮箱。对方提出合作意向,希望联合发起“无声劳动者计划”,为十位聋哑从业者建立个人纪实档案,并推动公共场所增设手语服务标识。

池锦禾看到消息时正在啃包子,差点呛住:“你们这是要把理想主义变成社会工程了啊。”

谢晨广笑嘻嘻插嘴:“下一步是不是要进人大提案了?”

唯有刘松砚神情凝重。当晚,他在阳台抽烟,烟头明灭如星火。

沈如枝走过来,轻轻靠在他肩上:“你在担心什么?”

“我在想,当我们开始影响政策层面的时候,是否还能守住最初的纯粹?”他吐出一口烟雾,“以前我们只是讲述故事,现在却有人等着我们发声、呼吁、引领。权力一旦介入,会不会扭曲初衷?”

她静静听着,许久才说:“记得王伯修电器吗?他从没想过自己能带动社区维修课。但他始终没变??依旧免费修理,依旧只收一碗汤。影响力来了,他也没慌,因为他清楚自己为何而做。”

刘松砚回头看着她,眼中渐渐清明。

“所以我们也一样。”她握住他的手,“我们可以接受更大的平台,但不能忘记镜头背后的敬畏。每一帧画面,都该属于真实本身,不属于任何标签或立场。”

他熄灭烟头,将她搂入怀中。

项目正式启动后,团队深入接触更多残障工作者。有位盲人按摩师令他们震撼??他不仅技艺精湛,还在地下室办了个“黑暗读书会”,每周组织视障朋友共读一本书,靠语音朗读与记忆分享感悟。

拍摄那天,刘松砚关掉所有灯光,戴上眼罩参与其中。黑暗中,有人念《平凡的世界》,声音沙哑却有力;有人谈起失明后的绝望与重生,语气温柔如月光。当他摘下眼罩,发现自己的脸颊已被泪水浸湿。

“原来看不见的人,心里看得最清楚。”他在笔记里写下这句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