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笑了笑,掏出手机扫码捐了一百元。
南方某监狱的读书会正在进行第十五期分享。王振国邀请了一位新嘉宾:曾因贪污入狱的former副县长李某。此人服刑期间读完三十遍《退位录》,写下二十万字忏悔录。他在台上说:“我曾经以为权力是用来享福的,后来才发现,它是用来赎罪的。我现在每天都在想,如果当年有人敢对我说一句‘你错了’,我会不会走上这条路?”
台下一名年轻狱警听得入神。他是新来的,起初觉得这种读书会不过是形式主义。但现在,他开始记录每次谈话内容,并主动申请调往廉政教育科。“也许我改变不了过去,”他在日记里写,“但我可以不让悲剧重演。”
与此同时,那位西部山区女代表所在的县政府正式推行“阳光决策三十六条”,明确规定所有涉及民生的重大政策必须经过“三轮公示+公众听证+第三方评估”流程。她带回鸡足山的竹枝被制成镇尺,摆在会议室中央。每当有人试图绕过程序,就会有人轻声提醒:“看看这根竹子。”
更令人意外的是,一家互联网巨头宣布推出“清明算法”项目??一种新型舆情监测系统,专门识别社会痛点中长期被忽视的“沉默信号”。例如,某个偏远地区连续三年出现儿童营养不良报告,却从未进入主流视野;又或某一类投诉反复出现却始终得不到回应。AI会自动标记这些“低频高危”信息,推送给监管部门。公司负责人解释:“技术不该只为流量服务,更应为无声者发声。”
该系统上线首月,就触发了十七起红色预警,其中包括一起尘肺病群体维权事件和一场乡村教师集体辞职危机。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函表扬,并建议纳入国家治理现代化试点工程。
林婉儿在“清明研究中心”主持了一场闭门研讨会。与会者包括法学、历史学、传播学、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议题只有一个:如何让《退位录》的精神转化为制度性力量?
讨论持续三天。最终形成一份《清明宪章(草案)》,提出五大原则:知情权保障、异议权尊重、纠错机制常态化、公共记忆维护、普通人赋权。文件虽无法律效力,却被多家高校列为公共管理课程参考文本。更有地方政协将其改编为提案模板,供基层代表使用。
散会当晚,林婉儿独自留在办公室。她打开保险柜,取出一只木盒,里面是阿?血书的高清复制品、李文昭的手稿残页、以及那根最早从鸡足山带回的竹枝。她轻轻抚过每一物件,如同触摸时间的脉搏。
窗外月色如洗。她忽然想起多年前在档案室初见那份残卷的情景。那时她还不懂,为何一个女人宁愿自毁也要留下一句话。如今她明白了??因为有些话,不说出来,历史就会拐弯;因为有些人,即使注定被遗忘,也要为后来者留下路标。
她提笔写下一段话,准备放入下一代《退位录》修订版序言:
“我们常说‘铭记历史’,其实历史并不需要被铭记,它一直在那里。真正需要铭记的,是我们是否有勇气面对它。阿?没有追求不朽,她只希望有一天,人们不再需要英雄式的牺牲,也能活得有尊严。这才是‘清明’的终极意义??不是悲壮的觉醒,而是日常的清醒。”
翌日清晨,鸡足山书院旧址举行新一轮“竹芽仪式”。五十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逐一上前,领取属于自己的竹苗,栽种在山坡指定区域。每人需承诺未来五年持续记录一件推动社会进步的小事,无论多微小。
八岁的小宇也在其中。他牵着母亲的手,小心翼翼地把竹苗放进土坑。他看不见这个世界,但他记得每一个声音??风穿过竹叶的节奏,人群齐诵《退位录》的声浪,还有昨夜电视里播放的那句合成语音:“纵使身毁,声亦不绝。”
“妈妈,”他忽然仰头问,“阿?阿姨现在在哪里?”
母亲蹲下身,抱住他:“她在风里,在书里,在每个人说真话的时候。”
孩子点点头,认真地说:“那我也要把我的声音留下来。”
当天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来正式函件,宣布《退位录》手稿影印本及相关研究成果被列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评审委员会评价道:“这部文献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良知挣扎,更为人类提供了跨越文化的道德参照系。”
消息传回国内,社交媒体沸腾。“#清明进入世界记忆#”登上热搜榜首。无数网友自发转发《退位录》经典段落,配上各地实景照片:杭州西湖边老人晨读的身影,重庆山城步道上学生朗诵的画面,新疆喀什小学孩子们齐声背诵的视频……
而在日本京都,佐藤樱子组织了一场跨国线上共读会。参与者来自十二个国家,使用十五种语言同步朗读《退位录》第一章。当不同口音的“民之苦痛,官之镜鉴”在云端交汇时,有人形容:“仿佛听见了人类良知的合唱。”
夜深了,鸡足山恢复宁静。那株最早破土的新竹已亭亭如盖,在月下投下长长的影子。一阵风吹过,竹叶轻摇,发出细碎而坚定的声响,宛如低语,又似誓言。
山脚下的村屋里,李念慈点亮油灯,继续整理父亲遗留的笔记。最后一页写着一行小字:“清明不在天上,不在书中,而在人间行走的脚步里。”
她合上本子,望向窗外。星光洒落竹林,天地间一片澄澈。
清明,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