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快穿:每次都是地狱开局> 番外篇 相逢自有时(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番外篇 相逢自有时(下)(1 / 2)

番外篇相逢自有时(下)(第1/2页)

学生们该解决生理问题解决生理问题,该起身活动起身活动。

老师自己也喝了几口水。

上课铃响起,大家各自归位。

“好的,上节课我们讲了诗仙和诗佛,在这次宴席上写的诗,这节课我们先来讲诗圣杜甫。”

老师继续讲述,声音依旧不急不缓,带着令人不知不觉入迷的力量。

“我们先来通读一遍杜甫的这首《归京行》。”

“烽火照九州,我亦在虏中。涕泪沾襟袖,日夜思旧宫。”

“忽闻雷霆动,地脉出奇兵。旌旗拥幼主,草木皆甲声。”

“贼徒惊溃散,扶我向旧京。归来认巷陌,墟里烟渐生。”

“稚子犹持棍,老翁倚门迎。相对如梦寐,悲欢两难并。”

“飘零逢圣主,长歌盛世回。安得随劲旅,一扫寰宇清?”

“同学们,大家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样的?”

“这首诗,没有仙人的飘逸,没有宰相的雍容,它更像是一幅用血泪与烟火勾勒的画卷,真实的为我们展现着当时的历史。”

“这也是为什么,杜甫的诗总是被称为‘诗史’,因为,当所有人都在仰望凯旋的旗帜时,杜甫,却低下了头,看向了废墟中的炊烟,看向了劫后余生的人们。”

“当天下陷入战火的时候,‘我亦在虏中’,这个‘亦’字,它告诉我们,在这场浩劫中,杜甫他不是隔岸观火的记录者,他就是千千万万沦陷于铁蹄下的普通百姓之一,这里的‘旧宫’,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长安宫殿,更是秩序,安宁与文明的象征,是杜甫当时向往的美好意向。”

“也是因此,杜甫将地道形容成大地的脉搏,形容成生存的希望,而‘草木皆甲声’,既是歌颂平定叛乱的昭文帝有多么的高的威望和呼声,有多么的人心所向,也是描述着她给叛军造成了多大的压力,将王师归来,民心所向的氛围渲染到了顶峰。”

“接下来便是杜甫这首诗里最细腻的部分,当战火将昔日的家园变得不可辨认,可在这样的境地里却仍有炊烟,那便不仅仅再是炊烟,而是希望的火种,是一条条鲜活的,被抛弃又被保下的性命,是真正的人间烟火。”

“孩子与老人拿着自保的武器,倚门盼望着亲人的归来,盼望着太平的日子,而这其中,是否也包括着杜甫的亲人家小?”

“最后,诗人发出感慨,‘飘零逢圣主,长歌盛世回。安得随劲旅,一扫寰宇清?’”

老师微笑着看向学生:“在座的各位,或许会觉得最后一句是套话,但请大家联系杜甫的一生,他始终怀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这里的‘随劲旅’,不只是想参军,更是想追随这个能带来清平世界的君主与时代,去实现更彻底的太平。”

好了,看完了这三位文坛巨擘的锦绣华章,我们再来看郭子仪与薛景仙这两位将军的诗。”

“朔方铁甲照潼关,贼寇胡儿跪马前。非是弓刀能破虏,龙纛所指即天山!”

“夜雪潼关道,秋风洛水波。曾埋忠骨处,今奏凯旋歌。但看龙旗指,谈笑挽山河。小臣无所愿,长护玉辇过!”

“这两首诗都直白大气,简单易懂,并且对比起其他人的诗来说,这些将军们的诗中,明显带着更浓烈的崇敬和追随意味。”

“毕竟昭文帝的确是一手拉起了轰轰烈烈的长安保卫战,同时也带领着他们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身先士卒,不惜己身,这样的君主,得到武将们近乎本能的誓死追随,实在是再理所当然不过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