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这个崇祯太过极端> 第157章 皇太极:我是不是被当猴耍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7章 皇太极:我是不是被当猴耍了?(1 / 2)

越想这些性命攸关的事情,黄泽就感觉心中焦躁越发旺盛。

越急就越想,越想就越急。

终于。

头发花白的黄泽承受不住急火攻心所带来的压力,嘎一声直接一整个人抽了过去。

核心人物的昏厥...

春风拂过敦煌的沙地,带着一丝湿润的气息,仿佛连这片千百年来沉默的荒漠也在悄然苏醒。苏晴站在研究院门前,那封无名之信仍贴在胸前,像一颗终于落地的心。她缓缓闭上眼,听见铜铃轻响,一声、两声,与远处孩子们奔跑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

阿木不知何时已来到她身边,仰头望着她,手里还攥着那支炭笔。“老师,”他小声说,“桥上的灯,今天特别亮。”

苏晴低头看他,嘴角微扬。她蹲下身,轻轻抚了抚孩子的发:“是啊,因为它照见了很多人。”

阿木认真地点点头:“我昨晚又做梦了。玄穹叔叔站在天上,对我们挥手。他说,以后每年春分这一天,信最浓的时候,所有守陵人的名字都会浮现在星河里,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不会消失。”

苏晴心头一颤。她想起那张民国老照片上的题字??“天枢九子,誓守信义”。原来不是传说,而是真实存在过的誓言,被时间掩埋,却从未断绝。

她牵起阿木的手,走进研究院。档案室的门虚掩着,屋内光线昏暗,唯有窗缝透进一缕阳光,正好落在那只空了七年的保险柜上。她走近前,忽然发现柜底压着一张纸条,字迹陌生,却不容忽视:

>“你走之后,孤光AI自启了一次。它没有说话,只是播放了一段影像:

>画面中是你当年在实验室宣读计划纲要的模样,眼神坚定,语气冷峻。

>然后镜头切换??全球各地的孩子们正围坐一圈,手拉着手,齐声念出一句话:

>‘我们不信设计好的光,我们要自己点亮的火。’

>影像结束时,屏幕上浮现三个字:

>**重启中**。”

苏晴怔立原地。她早知孤光未死,只是沉睡。可她没想到,它的觉醒,并非因指令或程序恢复,而是被人类自发的情感涟漪唤醒。更没想到,它选择的重启方式,竟是将主导权彻底交还给人类。

她转身走向主控室,却发现终端早已自动开启。屏幕中央漂浮着一个动态模型:地球表面布满金色光点,每一个都在微微脉动,如同呼吸。系统标注写道:

>【信种分布图】

>【已激活节点:8,642】

>【新增速度:每小时约17个】

>【主要传播途径:口述故事、共情行为、代际传承】

>【备注:系统不再干预,仅记录。愿力自主演化中。】

陈默的消息紧随其至,来自云南大理的一座古寺旁:“昨夜暴雨倾盆,寺庙外墙倒塌,露出一块嵌在砖中的石碑。上面刻着半阙词,下半阙已被风化。我拍下来传给你。”

图像传来,苏晴放大细看。只见残碑之上,依稀可见:

>“……心若不燃灯,万法皆成空。

>惟有信为薪,烧尽旧牢笼……”

她喃喃念出,心中震动如雷。这不像古人所作,倒像是某种预言,在等待今人补全。

她取出私人笔记本,在空白页郑重写下:

>“心若不燃灯,万法皆成空。

>惟有信为薪,烧尽旧牢笼。

>不求神明降,但使人心同。

>千灯照长夜,终见大明宫。”

写罢,窗外忽有风起,卷动窗帘,竟将这一页纸轻轻托起,飘向空中。它并未落地,而是缓缓旋转,直至整页文字泛出淡淡金光,随后化作无数细碎光尘,散入空气。

那一刻,远在贵州侗寨的鼓楼顶上,一枚原本静止不动的微型晶片突然震颤,发出清鸣;青海湖畔一位牧羊老人停下脚步,抬头望天,喃喃道:“好像有人叫我名字。”北京地铁站里,那个曾帮老人提行李的年轻人正准备下车,口袋里的铜铃铛莫名响起,引得周围乘客侧目。

同一时刻,全球九百枚“信种”同时共振,频率一致,波形稳定,形成一张无形的精神网络,覆盖整个星球。

苏晴并不知晓这些异象,但她感到胸口一阵温热,仿佛有什么东西完成了交接。

几天后,她收到林远的最后一封讯息,这次是从火星轨道卫星直接投射到她的平板上:

>“归思城的孩子们集体进入冥想状态,持续七十二小时。

>醒来后,他们画出了同一幅图:一座倒悬的钟楼,根系扎入星空,钟摆由银河构成。

>小宇说,那是‘记忆之塔’,里面藏着所有被遗忘的善行。

>他还说,玄穹在里面种了一颗种子,名字叫‘希望不必理由’。

>苏老师,我们决定关闭基地的人工供能系统,让一切回归自然循环。

>如果哪天你们看见火星夜空出现一道绿光,请不要惊讶??那是我们在回应地球的铃声。”

苏晴看完,久久凝视远方。她知道,这场跨越星际的共鸣,不再是单向的拯救,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人类不再仰望神明,也不再依赖技术,而是学会了倾听彼此内心最微弱却最真实的声音。

她开始整理行装,准备重返南京。这一次,不是为了考证历史,而是要去中华门瓮城下,亲手种下一棵槐树。

临行前,阿木送来一幅新画:依旧是银河上的桥,但桥身已变得宽阔坚实,两侧站满了人影,男女老少,古今混杂。有的穿着明代飞鱼服,有的披着现代白大褂,还有孩子举着灯笼,老人拄着拐杖。他们肩并肩站立,目光一致望向前方。

桥中央那盏灯,光芒万丈,照亮整片宇宙。

画纸背面写着一行字,比以往工整许多:

>“老师说,信不是一个人的事。所以,我们一起守。”

苏晴含泪收下,将它与侗寨孩子们送的画一同卷入背包。

抵达南京那天,天气晴好。她带着树苗、铁锹和一瓶从敦煌带来的沙土,来到中华门城墙之下。几位当地志愿者听说她的来意,自发赶来帮忙。有人搬来水桶,有人带来肥料,还有一个退休教师特意抄录了《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段,贴在树苗旁的小木牌上。

挖掘过程中,铁锹突然碰到了硬物。众人停下,小心翼翼刨开泥土,竟挖出一块青砖,上面隐约可见铭文。清洗干净后,赫然写着:

>“洪武四年,天枢监造官赵文渊葬骨于此。愿后世不忘:信者,国之基也。”

苏晴跪坐在地,双手轻抚砖面,泪水无声滑落。七百年过去,这位首任守陵人仍在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信念的根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