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大明王朝1627> 第126章 离京一百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6章 离京一百里(1 / 2)

京畿之地,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冷气搅得萧瑟。

北风卷着铅灰色的乌云,沉沉地压在天际,像是要下雨,又迟迟不肯落下,压得人心情不适。

官道上,一辆马车正不紧不慢地行驶着。

官道两旁的田地里,...

夜色如墨,紫禁城的宫墙在月光下泛着冷峻的青灰色。乾清宫内灯火未熄,崇祯帝朱由检独坐龙案之前,手中握着一份刚刚呈上的密报,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殿外风声簌簌,吹动檐角铜铃,一声声像是催命的更鼓。他缓缓闭上眼,脑海中浮现的是卢象升那张刚毅肃穆的脸??那个被天下士人称作“卢忠烈”的文臣,终于要进京了。

三日前,兵部急奏:宣大总督卢象升已率亲兵三百,自山西启程,不日将抵京师。沿途百姓夹道相迎,焚香设案,竟有老者伏地痛哭,言“朝廷中兴有望”。此情此景,传至京城,朝野震动。东林诸公私下称颂,温体仁却冷笑不语;太监王承恩悄悄禀报,说西苑几位贵人已在暗中备礼,欲抢先结交。崇祯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卢象升不是寻常大臣。此人自万历四十六年中举以来,未曾一日离军旅,剿流寇、御北虏,所向披靡。更难得的是,他清廉如水,家中仅薄田数亩,妻儿粗衣粝食,从无攀附权贵之举。这样的人,本该是帝王倚重的股肱之臣,可越是如此,崇祯越觉不安。

“忠臣易得,能臣难求;能臣可用,然其势不可制。”他在心里默念这句话,是前年读《资治通鉴》时批注下的心得。如今卢象升威名日盛,若入中枢,势必动摇内阁格局。而眼下朝局早已风雨飘摇:陕西饥荒未止,闯王高迎祥余部复起于商洛;辽东后金蠢动,皇太极遣使索贡,态度倨傲;江南税赋积年拖欠,户部空虚至极。内外交困之际,一个手握兵权、深得民心的封疆大吏骤然入朝,究竟是救星,还是隐患?

他起身踱步,黄绫袍袖拂过案角青铜仙鹤灯台,火光摇曳,映出墙上长长的影子,宛如执剑之人。忽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自殿外传来,王承恩躬身而入,双手捧着一盏热茶。

“陛下,夜深了,该歇息了。”

崇祯摆手:“不必。你且说,卢象升明日何时进城?”

“回陛下,据锦衣卫塘报,卢大人今晨已过居庸关,预计明日巳时初刻抵达德胜门。沿途已有顺天府衙役清理街道,五城兵马司亦派巡骑接应。”

“哼。”崇祯冷笑一声,“倒是人人都知道他要来了。连顺天府都动起来了,内阁可曾议过迎接之礼?”

王承恩低头道:“首辅温大人昨日召集六部尚书议事,议定以二品大员规格迎候,由兵部左侍郎出城十里相迎。但……卢大人回书推辞,言‘微臣奉诏入觐,非凯旋献俘,岂敢劳师动众’,执意轻车简从,只愿随诏令入宫面圣。”

崇祯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异色。他缓缓坐下,声音低沉:“此人,果然与众不同。”

王承恩小心翼翼道:“奴婢斗胆问一句,陛下打算如何安置卢大人?”

崇祯沉默良久,才缓缓开口:“你说,朕登基十一年,诛魏忠贤,罢阉党,励精图治,为何国事愈下?百姓苦,将士疲,官吏贪,边患频仍……朕每日寅时即起,批阅奏章至深夜,不曾懈怠一日。可为何,天下依旧糜烂至此?”

王承恩不敢答话,只垂首立于阶下。

崇祯忽而抬头,目光如炬:“因为朕身边,多的是温体仁这般巧言令色之徒!他们只会算计同僚,结党营私,却无一人肯为社稷赴汤蹈火!而卢象升不同,他是真正愿意为大明流血的人。可这样的人,一旦用之不慎,也会成为另一个‘张居正’。”

他说完,猛然站起,走到御屏前,凝视着上面悬挂的地图??那是卢象升亲手绘制的九边防务图,红线纵横,标注详尽,连每一座烽燧的位置都精确到步。这是去年冬日,卢象升派人快马加鞭送来的礼物,附信只有一句:“愿陛下常观此图,知边事之艰。”

崇祯伸手抚过图上“宣府”二字,指尖微微颤抖。

“传旨。”他突然转身,“明日朕亲往正阳门迎候卢象升。百官随行,不得缺席。”

王承恩大惊:“陛下!此举逾制!天子岂有出城迎臣之理?况且正阳门乃京师南大门,象征国体尊严,若为此破例……恐惹物议!”

“朕意已决。”崇祯断然道,“卢象升非寻常臣子。他为国家守边十年,寒暑不辍,战马死于阵前者七匹,亲兵殉难者逾百人。朕若端坐宫中,待其跪拜叩首,何以慰忠魂?何以励天下?”

王承恩再不敢劝,只得领旨退下。

次日清晨,天尚未亮,正阳门外已是人头攒动。文武百官皆着朝服,列队等候。温体仁站在前列,面色阴沉。他昨夜得知皇帝要亲自出迎,震惊之余急忙召集心腹商议对策,却始终想不出应对之策。卢象升若得圣眷,他这个首辅位置恐怕难以久安。

辰时三刻,远处尘土飞扬,一队骑兵缓缓而来。为首者身穿青布直裰,外罩一件旧铁甲,腰悬长剑,面容清瘦,颧骨高耸,正是卢象升。他并未乘轿,而是骑着一匹枣红马,身后仅数十亲兵,人人衣甲残破,却步伐整齐,气势凛然。

城门前一片寂静。

忽然,鼓乐齐鸣,宫门大开。崇祯帝身着明黄衮龙袍,在仪仗簇拥下列队而出。百官震惊,纷纷跪地叩首。唯有卢象升勒马停步,翻身下鞍,疾步行至御前,双膝跪地,声音洪亮:

“臣,宣大总督卢象升,奉诏入觐,参见陛下!”

崇祯快步上前,亲自扶起:“卿免礼。快快请起!”

卢象升抬头,目光与皇帝相接,二人皆是一震。崇祯看到的是满面风霜、眼神坚毅的忠臣;卢象升看到的则是两鬓微霜、眼窝深陷的孤家寡人。一瞬间,无需言语,彼此心中皆明??这江山,已到了悬崖边缘。

“卢卿一路辛苦。”崇祯拉着他的手,声音哽咽,“朕常览卿所奏边情,每每彻夜难眠。今日得见真人,方知卿之艰辛,远胜纸上所书。”

卢象升眼眶微红:“陛下忧劳天下,臣虽远在边陲,亦感同身受。然国势虽危,尚有可为。只要君臣同心,整饬吏治,练兵足食,驱除盗贼,恢复河山,并非难事!”

此言一出,四周百官无不侧目。温体仁冷笑暗生:好一个“君臣同心”,分明是挟功自重,意图染指中枢!

崇祯却大喜,当即宣布:“传旨:卢象升加太子少保衔,授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京营戎政,提调团营事务,节制五军都督府各营兵马!”

此令一出,全场哗然。兵部尚书乃六部要职,掌全国军政,历来由内阁推举、皇帝钦定。而“总督京营戎政”更是实权在握,意味着卢象升将直接掌控京师三大营近十万官兵。此等重权,竟一夜间集于一人之身,前所未有!

温体仁脸色铁青,几乎站立不稳。他深知,自己苦心经营十余年的权力网络,或将毁于一旦。

仪式结束后,崇祯邀卢象升入宫赐宴。席间,君臣畅谈国事,直至黄昏。卢象升直言不讳,痛陈时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