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 第3章 她在丛中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章 她在丛中笑(2 / 2)

她展开地图,呼吸骤停。

那竟是整座临安皇宫的地下结构图,标注着一条隐秘通道,始于皇后寝宫,止于城外十里驿站。通道中途设有三处密室,其中之一写着:“育婴所”,另一处赫然题名:“替身居”。

信笺共三封。第一封是当年御医手记:“建炎三年冬,皇后产孪生二女。长女体健,次女先天羸弱。夜半突发火警,烟熏产房,混乱中次女夭折,长女幸存。”

第二封来自一名老宦官遗书:“老奴奉命将活婴送出宫外,交予陈家乳母抚养。临行前,太后亲授玉佩一枚,曰:‘此女不可归,亦不可亡。待天下清明,自有重见之日。’”

第三封字迹娟秀,却是出自前任皇后之手:“吾儿若存于世,请代我告诉她:不是我不爱她,而是这龙椅之下,埋着太多白骨。我宁愿她做个凡人,也不愿她成为牺牲。”

赵婉坐在黑暗中,久久不能言语。

原来,根本不存在什么“调包计”。真正的阴谋,是整个皇室对一个婴儿的集体放逐??因为她是双生之女,因她可能威胁嫡长继承制,更因为她出生之时,正值金兵压境、政局动荡,有人害怕“双主临世”会引发内乱。

所以,她们决定让她“死去”。

而陈绍之父,时任禁军统领,正是受托护送婴儿出宫之人。他没有将孩子交给宗室秘密抚养,而是带回陈家,谎称收养孤儿,暗中保护至今。

至于后来所谓的“宫变”“玄甲卫叛乱”,不过是掩盖真相的烟幕。真正被清洗的,是那些知道实情的老宦、宫女、御医。而“绍兴档案”的封闭,并非为了维护皇权尊严,而是为了掩埋一场持续三十年的谎言。

赵婉抱着档案走出地宫时,天已微亮。她径直前往陈绍府邸,将所有证据呈上。

陈绍看完,面色苍白,双手颤抖。

“父亲……他知道吗?”他问。

“他在临终前烧掉了所有相关文书,只留下一句话:‘有些事,做过了就不必再说。’”

陈绍仰天长叹,泪流满面。

两日后,他在内阁召集重臣,宣布一项前所未有的决议:

**将于五月十五日在太庙举行“真相祭典”,公开宣读绍兴档案全文,向天下昭示杨妙真的真实身世,并邀请各地士绅、书院、僧道代表共襄盛举,见证历史拨云见日。**

此令一出,朝野震荡。保守派官员联名上奏,称“泄露宫闱秘辛,有损圣德”;宗室贵胄更是群起反对,担心动摇正统观念。甚至有刺客夜闯稽查司,意图焚毁档案,幸被赵婉提前设伏擒获。

但民间反应截然不同。街头巷尾热议不断,百姓纷纷议论:“原来公主真是真凤临凡!”“难怪她一心为民,不像那些锦衣玉食的贵人。”更有孩童编成歌谣传唱:“玉佩不是宝,民心才是根;姐姐不怕苦,妹妹敢杀人。”

而杨妙真,在得知全部真相后,沉默整整三日。第四日清晨,她独自登上景山最高亭,面向南方临安方向,焚香跪拜。

“母亲,我不是来争位的。”她低声说,“我只是想告诉您,那个您被迫放弃的女儿,活得堂堂正正,没有怨恨,也没有复仇。她只是想让千千万万个母亲,不再被迫做出选择。”

她将第二枚玉佩投入火中,与前一枚一同化为灰烬。

“从今往后,我不需要任何信物证明我是谁。我的名字,就是我的正统。”

五月十五,晴空万里。太庙门前,旌旗猎猎。赵伯琮乘銮驾自南方而来,步履蹒跚却坚定。陈绍率百官迎于郊外,杨妙真着素色礼服,立于香案之侧。

祭典开始,钟鼓齐鸣。赵婉当众朗读绍兴档案,字字清晰,句句如刀。全场肃穆,鸦雀无声。

读毕,赵伯琮颤巍巍上前,握住杨妙真的手:“妹妹,哥哥来晚了。”

杨妙真含泪摇头:“不晚。只要还有人愿意听真话,就永远不晚。”

两人携手步入太庙,在列祖列宗牌位前焚表告天,正式录入玉牒。礼成之时,天空忽现彩虹横贯南北,百姓齐呼“天意昭彰”。

自此,新政再无回头之路。

六月,首场女子科举开考,全国一万两千人报名,最终录取三百六十人,榜首乃是一名农妇之女,年仅十九,答卷中写下:“民之所欲,常在温饱之上;治国之道,首在倾听无声。”

七月,工商法全面施行,民间作坊雨后春笋般涌现,丝绸、瓷器、铁器远销西域,国库收入翻倍。

八月,义务教育正式启动,首批学堂三百所同时开学,教材由赵婉亲自编纂,封面印着四个大字:“天下为民”。

而在西北边陲,敦煌石窟深处,那支少女使团终于抵达终点。她们将抄写的十万字新政文献郑重交付昭文馆,随后集体报名参军,加入新成立的“文卫营”??专司战地教育、灾民识字、法令宣讲。

领队老教师在日记末页写道:

“我曾以为读书是为了逃离苦难。如今才懂,读书是为了改变苦难。我们不是来乞求光明的,我们是来点燃火把的。”

风沙依旧掠过敦煌檐角,但这一次,呜咽变成了低吟,仿佛大地也在轻声回应:

火种已燃,星火燎原。

路仍长,但前行者,不再孤单。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