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前世的他就是能源专家。
对于这种电池技术的更新可以说是手拿把掐。
只需要时间即可。
“第二个,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千辛万苦造出这个能飞的东西,让它冒着风险飞到敌人头顶,难道仅仅是为了让它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乱转,或者拍几张模糊不清、需要等它飞回来才能看到的照片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七十四章无人机试飞!(第2/2页)
林默继续开口发问。
这个问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难道……不是吗?目前的无人机,不就是这样用的吗?
八十年代中期,世界范围内的无人机技术尚处于早期探索和应用阶段。
主流无人机多为一次性使用的靶机,或者像M军早期“火蜂”等型号,主要用于执行预定航线的侦察任务,通过搭载胶片相机进行拍摄,待无人机回收后才能取出胶片冲洗判读。
其最大的缺点在于——信息获取的严重滞后性!
无法实时感知战场瞬息万变的情况,无法为指挥员提供及时的决策依据。
林默的目光扫过一张张茫然又带着思索的面孔,缓缓说出一个打破在场许多人认知的概念:
“不!远远不够!无人机顺利起飞只是完成了第一步。”
“现在,我们要给它注入灵魂!这个灵魂,这个灵魂就是实时图像传输系统!”
“实时图像传输?”
这个词对于在场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无比新奇的,连博学的秦怀民也露出了困惑的神情。
压根听不懂林默到底什么意思。
大家看着林默,静静的等着解释。
“没错,实时传输!”
林默颇为激动的说道:“想象一下,当我们的‘天眼’无人机飞临目标区域上空时,它机头下方搭载的小型摄像机,捕捉到的前方实时画面。”
“不是存储在某个黑匣子里,而是通过机载的微型图像传感器和发射装置,转换成电信号,几乎同步地发送回我们地面的接收站!”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画着:“在我们地面的指挥车里,或者甚至是一个便携式的显示屏上,指挥官和战士们能够亲眼看到无人机视角下的战场。”
“例如敌人的兵力部署、车辆调动、火力点位置、地形地貌……所有的一切,都如同我们站在云端俯瞰,清晰,直观,实时…………”
这个概念所带来的冲击力,是颠覆性的!
在此之前,所有人对无人机的认知,还停留在“会飞的相机”或者“遥控航模”的阶段。
而林默所描述的,是一个能够将远方视野“直播”回来的“空中之眼”!
这意味着,战场将对己方单向透明!意味着指挥决策可以基于最新、最真实的态势!
意味着炮火可以更加精准,部队可以更加灵活!
“这……这可能吗?”李卫国喃喃自语,眼中充满了震撼与不可思议。
“信号怎么传输?那么远的距离,不会干扰吗?现在的技术根本达不到要求啊。”孙伟良也提出了技术上的疑虑。
“是啊,这怎么实现?”其他项目组成员也提出疑惑。
“当然可能!而且,我们必须做到!”
林默斩钉截铁地说道,“这,才是无人机真正的价值和威力所在!没有实时传输的无人机,只是一个昂贵的玩具。”
“拥有了实时传输,它才真正成为我们延伸的视野,成为决定战场胜负的关键信息节点!”
他看到大家疑惑,知道是时候给大家“上上课”了。
他让周锐将两台无人机推到一边,自己则走到测试场边一块临时支起的小黑板前,拿起了粉笔。
“我知道大家有很多疑问,现在,我就来简单讲讲,这套‘灵魂’系统,大致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我们需要攻克哪些难关。”
他转过身,在黑板上画出了三个核心框图。
“一套完整的实时图像传输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前端采集与处理:在无人机上。我们需要超小型的CCD图像传感器,这是将光学图像转换成电信号的核心。”
“目前国际上已有实验室产品,我们需要尽快弄到样品进行研究仿制,或者与国内相关单位联合攻关,然后是视频编码压缩电路,将庞大的图像数据流进行压缩,以便于传输。”
“二,无线传输信道:这是整个过程中最困难的地方!我们需要研究模拟调频,也就是FM或者更先进的扩频技术。”
“在特定的无线电频段,建立一条稳定,抗干扰的图像数据链。这涉及到高频电路设计,天线优化,信号调制解调等一系列复杂技术。”
“三,地面接收与显示:地面需要对应的接收机和图像解码还原电路,最终将信号还原成视频,显示在屏幕上。”
由于时间关系,林默讲得比较粗糙,但大概把复杂的系统拆解成清晰的技术模块。
同时也指出每个环节可能遇到的技术瓶颈和需要优先解决的难题。
“同志们,”林默放下粉笔,目光炯炯地看着被他描绘的蓝图所震撼的团队成员:
“我们现在造的无人机,只是一个平台,一个载体。”
“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我们能否给它装上这颗‘灵魂’!这将是一条比造出无人机本身更艰难,但也更有价值的路!”
“我知道这很难,可能需要我们投入比之前多数倍的努力和资源。但是,请大家想一想,当我们真正实现的那一刻。”
“当指挥员看着我们传回的实时画面,精准引导‘风暴’火箭弹摧毁目标的那一刻——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将被历史铭记!”
他的话语,充满了无比的诱惑力。
试问哪一位研究人员不想自己的技术研发载入历史呢?
李卫国第一个站起来,赞同道:“林所!我们干!再难也要干!”
孙伟良也用力点头:“没错!这才是真正改变战场的东西!我们跟着您干!”
周锐和其他年轻工程师们更是群情激昂,恨不得立刻返回实验室,投入到新的攻关中去。
看着眼前侃侃而谈的林默,秦怀民抚须长叹,眼中满是感慨:
“林默啊林默,你小子总是搞出一些新花样,这把老骨头,看来是闲不下来咯!”
何建设虽然对具体技术不太明白,但也听得心潮澎湃,
他知道,林默这回估计又是要搞一个大动静出来了!
林默看着被充分调动起积极性的团队,满意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