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神色各异。
显然,他们都已听闻朝堂之事,对太子突然召见的目的有所猜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94章整饬此类不正之风,以正朝纲!(第2/2页)
李承乾没有让他们久等,他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开门见山,语气却异常沉稳。
“储君听政,本为学习历练,广纳良言。然,孤近日观送抵东宫之奏疏摘要,阅览诸司条陈,却发现些许令人不安之迹象。”
他话锋一转,将议题引向了更广泛的朝纲层面。
“或有司职掌,行事渐显怠忽,或考功铨选,标准似有模糊,或条规章程,执行流于形式。”
“此等情状,虽看似细微,然长此以往,恐伤朝廷法度之严明,损及父皇励精图治之圣意。”
李承乾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与他年龄不符的凝重。
“孤既蒙父皇信重,授以听政之权,参详政务,便不能尸位素餐,视若无睹。”
“今日召诸卿前来,便是欲与诸卿共议,如何借东宫听政之机,整饬此类不正之风,以正朝纲!”
他刻意强调了以正朝纲四个字。
殿内一片寂静。
几位属官迅速交换着眼色。
太子这番话,冠冕堂皇,无懈可击。
但结合昨日之事,其锋芒所指,在场之人谁又能不明白?
年迈的孔颖达率先开口,声音缓慢而沙哑。
“殿下心系朝纲,老臣感佩。不知殿下欲从何处着手?”
他需要摸清太子的具体意图和边界。
毕竟,谁能公开反对“以正朝纲”呢?
李承乾早有腹稿,从容道:“孤以为,择其要者,深入查问。”
“例如,吏部近年考功,优等者众,然其政绩是否皆名副其实?兵部于边镇将领升迁调补,其考量是否周全,是否尽合规制?民部于各处粮秣转运、库藏盘查,其账目是否清晰,程序是否严谨?”
他提出的这几个方向,看似泛泛,实则精准地覆盖了昨日反对声音最强烈的几个领域——吏部,长孙无忌影响力所在。
兵部,李勣直辖。
民部,与财政相关,由房玄龄统领。
他没有点名任何具体的人或事,却划出了明确的“查问”范围。
杜正伦沉吟道:“殿下,东宫听政,虽有参详之权,然直接质询部司,恐有越权之嫌,易引纷争。”
李承乾颔首,表示认可。
“杜卿所虑极是。故孤之意,非是越俎代庖,而是于显德殿听政时,对送呈之相关奏疏、条陈,详加询问,要求主事官员到场解说,或令相关部门提供更详尽之依据。”
“凡有疑点不清、程序有亏、或与既定章制明显不符者,东宫可行使驳议之权,要求其重新厘清、完善,甚至暂缓施行,报请父皇圣裁。”
他看向赵弘智:“赵卿精于典制,届时便由你主责,依据《贞观律》及各部司职掌,审核各项程序、文书是否合规合制。”
赵弘智肃然拱手:“臣遵命。”
李承乾又看向贺兰楚石。
“贺兰卿于军旅边务有所了解,兵部及诸卫府有关将领升迁、边镇防务调整之议,便由你重点关注,务求其荐举理由充分,堪合军务实需,符合朝廷铨选之规。”
“末将领命!”贺兰楚石应道,眼中闪过一丝兴奋。
这既是重任,也是机会。
李承乾最后对杜正伦道:“杜卿文采斐然,熟知经史,便请你总揽全局,协助孤梳理各方奏议,确保东宫驳议之言,引据充分,立论严谨,不授人以柄。”
杜正伦深深看了太子一眼,他从这番话里听出了远超以往的缜密和冷静,躬身道:“臣,必竭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