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生想要替郑教谕求情,却被旁边的同窗及时拦下。
等郑教谕走了。
桓应拍了拍崔岘的手,虚弱自嘲道:“瞧,老夫还没死呢,说话便不好使喽。”
这话,吓得院内一众师生神情惶然。
崔岘涩声道:“老先生,莫要——”
桓应摆摆手,搀扶着崔岘往前走:“宽慰的话,无需多说。”
“当年大禹凿龙门,非为毁山,实乃请群山为江河让路。”
“今以少年为楫,非轻耆老,实因新舟当渡新澜。”
雨夜,路滑。
崔岘搀扶着桓应往前走,数百师生分作两拨,从中让出一条路。
老山长的话音还在继续:“小崔岘呐,你,便是老夫扔给沉疴儒学的一块问路石。”
“投石问路,非为惊涛,但观涟漪之所向。”
“这沉疴儒学,早该有人探探水深水浅。老夫且作个抛石人——看你这条新澜,究竟能荡出多远的涟漪。”
说到这里。
他转身看向崔岘,轻笑道:“若他日有人问起今日之事,便说……”
“有个老叟,在儒学长河里,掷了块会发芽的石头。“
崔岘神情动容。
他后退几步,对着桓应长揖一礼,认真道:“承蒙桓公,以洪炉点雪,令顽石开光。”
“此身愿作石中火——不争日月,但照寒夜,终见星火燎荒原。”
终见星火燎荒原。
好一个,终见星火燎荒原啊!
这孩子,终究是答应了他的请求,扛下了这副重担。
桓应眼角泪意汹涌。
他颤巍巍伸出手,将崔岘搀扶起来,而后接过求真玉,亲自系在其腰间。
瞧见这一幕,满院师生哪里还有不懂得?
片刻沉默后。
数百岳麓学子、教谕对着桓应身旁,那年轻到过分的少年郎,齐齐躬身行揖礼:“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