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新政三令:向拯民安武昌(第1/2页)
武昌城的夏末,依旧带着长江水汽蒸腾出的闷热。但比起月前城头变幻大王旗时的恐慌与死寂,如今的武昌街头,已然多了几分活气,一种小心翼翼、试探着重新燃起的生机。
原湖广巡抚衙门,如今挂上了“华夏军武昌留守府”的牌匾。衙门前宽阔的广场上,一夜之间立起了三块巨大的木制告示牌,蒙着醒目的红布。这一不寻常的景象,吸引了无数百姓远远围观,交头接耳,猜测着这位新主君又要颁布什么新的律令。
日上三竿,一队精神抖擞的士兵小跑而来,在告示牌前肃立。随即,向拯民在一众文武的簇拥下,大步走上了临时搭建的木台。他今日未着甲胄,只穿了一身藏青色的常服,身形挺拔,目光沉静。在他身侧,雪魄安静蹲坐,威仪自成,琥珀色的眼眸扫过下方黑压压的人群,竟让有些骚动的人群瞬间安静了下来。
没有繁琐的仪式,向拯民走到台前,声音清朗,透过初夏的空气,清晰地传遍广场:
“武昌城的父老乡亲们!”
只一声称呼,便让许多心存隔阂的本地士绅和百姓微微一愣。不是“子民”,不是“黔首”,而是透着些许亲切的“父老乡亲”。
“自我军入城以来,承蒙各位信赖,市井渐复,人心稍安。然,乱世求生,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日,在此颁布三令,望与武昌上下,同心协力,共度时艰,开创一番新气象!”
他话音一顿,猛地挥手:“揭榜!”
士兵应声扯下红布。三块巨大的木牌上,用遒劲的楷书,写着三条简明扼要的政令:
其一:减免武昌府全境,本年夏、秋两税!
其二:严令保护城中所有手工业作坊,匠户按技艺评定等级,由官府登记造册,一体保护,不得侵扰!
其三:即日兴办‘武昌学堂’,凡适龄孩童,不论出身,皆可报名入学,免束脩,学堂设‘格致’新课,授天地万物之理!
三条政令,如同三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人群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减免赋税!还是夏秋两税全免!这对于在明末苛捐杂税下苦苦挣扎的平民百姓而言,不啻于久旱甘霖!人群中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许多老人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场就要跪拜,被维持秩序的士兵连忙扶起。
保护工匠?这在“士农工商”等级森严的时代,简直是破天荒的事情!围观的匠户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世代被视为“奇技淫巧”,何曾受过官府明令“保护”?有人搓着手,眼眶发红,喃喃道:“这……这真是……”
而第三条,兴办学堂,还免束脩,更是打破了知识的壁垒。不少贫寒家庭的父母,看着身边懵懂的孩童,眼中第一次燃起了名为“希望”的光芒。只是那“格致课”是什么?无人知晓。
向拯民抬手,压下鼎沸的人声,继续道:“此三令,非一时权宜之计,乃是我‘华夏’立身之基!民富则国强,工巧则器利,启智则未来可期!政令颁布,重在落实。自今日起,由覃玉夫人,总领武昌一应民政,负责三令推行!”
一袭素雅衣裙的覃玉应声上前一步,向台下百姓微微颔首。她气质温婉,目光却坚定,早已不是当年鄂西山寨中的土司之女。她清亮的声音响起:“拯民信重,玉必竭尽全力。即日起,于衙门外设‘民政咨询处’,专人解答三令细则,办理匠户登记、学堂报名事宜。凡有官吏胆敢借机勒索、阳奉阴违者,皆可来此告发,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令人信服的力量。人群中响起阵阵叫好声。
新政的颁布,如同给这座饱经创伤的古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减免赋税的消息像长了翅膀,飞入武昌府辖下的每一个乡村,田间地头,农夫们直起腰杆,脸上露出了多年未见的轻松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