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户登记处排起了长队。铁匠、木匠、织工、陶匠……他们拿着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忐忑又期待地等待着官府的评定。一个老铜匠捧着自己精心打造的一只紫铜瑞兽香炉,手都在发抖,对负责登记的柳明道:“大人,小老儿的手艺,真……真能入册?以后官府真保护俺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9章新政三令:向拯民安武昌(第2/2页)
柳明,这位曾经的落魄秀才,如今身着崭新的学官服饰,闻言温和一笑,提笔在册子上认真记录:“老丈放心,此乃向将军与覃夫人亲定之策。技艺入册,便是受我‘华夏’认可与庇护之匠人,不仅无人敢欺,日后若有军工、民用之大件,官府还会优先征召,给付工钱。”
老铜匠闻言,激动得老泪纵横,连连作揖。
而最为热闹的,莫过于原江夏县学旧址改建的“武昌学堂”。报名当日,人山人海。不仅有衣衫褴褛的贫家子,也有一些观望许久,最终被“格致课”勾起好奇心的中等人家子弟。柳明作为首任校长,忙得脚不沾地,亲自面试登记,安排分班。
他手中,正在加紧编纂的《格致入门》教材,已然有了雏形。上面不仅有基础的算术、几何,还破天荒地加入了杠杆、滑轮、光的直射、水的浮力等简单物理现象的解释,并配以阿铁工坊里的一些机械图示。这在当时,无疑是离经叛道的学问,却也让柳明自己,在编写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巨大乐趣。
与此同时,在城西划出的一大片区域内,阿铁正带着从施南跟来的核心工匠,以及新招募的本地铁匠,热火朝天地筹建着武昌军工分坊。高大的炉灶已经砌起,水力锻锤的基座也已打好。
阿铁的心思,却早已飞到了更远的地方。他拿着向拯民给他的几张极其粗略的草图——上面画着一种与传统前装枪截然不同的结构,枪栓、击针、定装金属弹药……这就是向拯民提到的“后装枪”概念。
“大人,这……这真能成?”阿铁挠着被火星燎得发卷的头发,眉头紧锁。他习惯了锻造火铳、突火枪,对于这种要从枪管后面装填弹药的方式,感到匪夷所思。
“原理是通的。”向拯民拍了拍他的肩膀,“难点在于闭锁机构要绝对可靠,不能漏气,还有金属弹壳的制造。不急,慢慢试,需要什么材料、人手,直接找覃玉调拨。记住,这是我们未来抗衡甚至超越北方强敌的关键!”
阿铁看着草图,眼中渐渐燃起工匠特有的那种执着光芒:“大人放心,俺就是不吃不睡,也要把这‘后装’的关窍给琢磨出来!”
新政推行,并非一帆风顺。减免赋税动了某些原本指望从中盘剥的胥吏的奶酪;保护工匠让一些习惯了欺压匠户的豪强不满;而兴办学堂,尤其是那闻所未闻的“格致课”,更是在一些守旧文人中引起了非议,私下里议论这是“败坏学风,崇尚奇技”。
这一日,覃玉正在处理一桩纠纷,几个旧衙门的胥吏阳奉阴违,试图在匠户登记时索要贿赂,被早有准备的覃玉派人抓了个正着,当场杖责革职,以儆效尤。她雷厉风行的手段,顿时震慑了不少宵小。
忙碌间隙,她与向拯民并肩站在留守府的二层回廊上,望着远处学堂方向升起的袅袅炊烟——那是学堂为贫寒学子准备的午膳。
“阻力不小。”覃玉轻声道,语气却无丝毫气馁,“尤其是学堂那边,有些老学究,说我们教的不是圣贤书。”
向拯民负手而立,淡淡道:“圣贤书要读,但格物致知之理更要明。时代变了,不能抱着老黄历等死。让他们说去吧,十年、二十年后,再看是谁对谁错。”他转头看向覃玉,目光柔和,“辛苦你了,玉儿。”
覃玉微微一笑,摇了摇头。她看着城中渐渐恢复的烟火气,看着匠坊区升起的袅袅青烟,听着隐约传来的学堂稚子读书声,轻声道:“只要能看见这万家灯火,再辛苦也值得。”
雪魄不知何时来到他们身边,用大头蹭了蹭覃玉的手。它似乎也喜欢这座逐渐焕发生机的城市,喜欢看到人们脸上不再是恐惧和麻木,而是带着希望忙碌的景象。
夕阳的余晖洒在武昌城的青瓦白墙之上,也洒在这一人一虎的身上。三条新政,如同三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已然在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土地上深深扎根,静待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的那一天。一个新的武昌,正在这新旧交替的阵痛中,悄然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