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和海航的几名代表并未在巴黎久留,很快便赶赴利摩日考察GR公司的生产情况。
来到工厂之后,更细节的内容也展现在面前。
14R发动机的鳍片也颇有亮点,密度比国产的发动机高出一大截,缸头散热片间距5mm,缸体散热片间距4mm,整缸面积为每缸1.92平方米,单位密度为0.695平方米/升,相比之下,鹤二式的面积仅有1.03平方米,单位密度则为0.457。
在现阶段,缸头散热鳍片大多采用砂模铸造工艺,这种技术相对简单,但缺点是鳍片密度上限较低。要提高鳍片密度,就要选择锻造鳍片,最早应用锻造鳍片的还是“木星”发动机,但这种技术难度实在是太高了,现如今只有英国人掌握,而美国得益于先进的机床工艺,也有一定的技术储备。
不过,由于英国主要选用液冷发动机,因此战争中只有美国人用的多,在战争中后期,从R2800C系列开始,美国开始应用锻造技术,仅普惠一架公司便生产了100多万个锻造缸头,产能不可谓不恐怖。
然而,可惜的是,GR公司取得如此成功的原因还是引进了美国的机床,而如今只能看德国人是否能够研制出高性能的机床,且愿意出售,但这一概率并不高,历史上德国的BMW801D的密度更低,只有0.522,且如今德国人的重心放在液冷发动机上,恐怕还是只能靠自己。
同时,一些缺点也浮出水面,比如其滑油系统相当平庸,跟鹤二式是一个水平,但也证明其潜力足够,虞世科认为,只要为其换上一个更好的滑油泵,上1800马力肯定不是问题。
火花塞的水平也一般,但也算是不错的了,火花塞这玩意儿,法国落后英国2年,中国再落后法国1年,而历史上的日本还要落后如今的中国2~3年,整个二战的主力都是1936年在瑞典世博会上引进的产品。
不过,在这种高精尖技术上,也实在是无能为力,倒是德国表现不错,如今不缺稀有金属和贵金属了,航空发展也相对可观,也不至于望尘莫及了。
但相比于上面的,让众人最担心的其实还是上面的单凸轮盘设计,这个显然是对前有产品进行改良设计的结果,只是妥协性的,中英德美等国研制的下一代发动机大多抛弃了这种设计。
不过,14R在生产方面的优势很明显,仅需2100个工时,相当于德国同类发动机的一半,日本同类发动机的三分之一,跟英国差不多,虽然工时这个东西也要受生产国的生产力限制,但其结构简单的特性还是可见一斑。
除了发动机本身,油料也十分关键。
通过更详细的了解,众人得知14R发动机目前使用的是法国航空标准AFD型汽油或AFC型汽油,使用D型时14R可以完全工作,而使用C型,则不能2600rpm对应1180mmHg进气压的加力档,最大动力也就会下降到1330马力。
AFD型汽油据法国人称,是一种100号汽油,因此这也立即勾起了众人的兴趣.
但当空军代表联系了身在巴黎的谭铭之,向法国人询问情况之后,得知法国人对于这项技术是狮子大开口,报价过高,感觉倒不如买了,反正自研的95号汽油也已经有了眉目,也基本够用了。
至于说GR公司,或许是拿准了没竞争对手,玩了手小把戏。
“他们说这玩意已经量产了,军方连续下了一干台的单子,所以咱们要买的话也不会加价,就是要多等些时间。”
“那不就是在要咱们加钱吗?”谭铭之听到这话,无语的直接笑了出来。
加钱就加钱,还搞得这么委婉。
在简单商量之后,谭铭之等人便否决了相关提议,而是边继续考察,边商量,暂时先拖着。
法国的企业状态与德国又不一样,由于革命背景不同,公社的企业更偏向混合所有制改革,公社政府对私营企业进行控股改革,根据重要性不同,分为四档,大部分私营企业都不高于35%,只有公共服务类和关键企业的控股高于50%,但不超过75%,因此,这些企业仍有相当的议价权。
......
由于国防军对于法国现在的军事工业拿不准,因此列出的清单大多是基础的物件,至于成品兵器,那就看考察团的选择了。
因此,除了空军这边收获了满意的结果,其他各方也大多有了心意。
陆军这边算是最清闲了,总共也就三个人来了法国,毕竟法国人除了火炮,确实没啥看头了,坦克设计与国防军的目标相去甚远,火炮虽然不错,但现如今对新式火炮的需求也有限。
装甲车可能是唯一的看点了,陆军考察了潘哈德公司,他们与陆军有着不少的合作,三七式侦察车和轮式突击炮与潘哈德178轻型装甲车以及潘哈德201重型装甲车关系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