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应力集中点(第1/2页)
十二月的夜晚,寒风已然刺骨。
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小会议室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
灯光雪亮,照着一张张凝神屏息的面孔。
白板上写满了复杂的公式和潦草的关键词,空气中弥漫着咖啡、茶叶以及高度脑力劳动后特有的焦灼气息。
林窈坐在靠近投影幕的位置,指尖无意识地轻叩着桌面。
她怀孕近五个月,肚子已明显隆起,身上披着一件柔软的针织开衫,但眉宇间的专注与锐气,丝毫不逊于在场任何一位资深专家。
“各位,”她声音清晰,打破了短暂的沉寂,“关于B领域政策效果的模拟分析,我们之前优化后的模型逻辑和初步结论,大家已经审议过,认为支撑充分,指向明确。”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刘所长、老秦、老王、老李和陈教授,“但随着我将最新的市场动态数据和基层反馈信息嵌入模型进行深度迭代验证后,发现了一个之前被忽略的,或者说,在理想化假设下被掩盖的问题。”
她操作电脑,投影上出现两张对比鲜明的趋势图。
“请看,按照我们原有模型推演,政策实施后,该领域的创新活力指数应在初期波动后进入稳步上升通道。但加入真实世界的‘政策消化周期’和‘企业决策滞后性’这两个变量后,”
她指向第二条明显下挫、并在底部徘徊更久的曲线,“创新活力不仅回升缓慢,而且存在一个时间不短的‘抑制平台期’,甚至可能对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产生短暂的‘挤出效应’。”
会议室里瞬间响起一片吸气声。
“挤出效应?”产业经济专家老李率先发声,眉头紧锁,“数据支撑确凿吗?会不会是样本偏差?”
“数据源是全市统一的工商和企业研发报表库,样本覆盖无问题。”林窈沉稳应答,调出数据后台,
“我进行了三轮交叉验证,排除了异常值干扰。问题核心在于,我们之前的模型假设所有企业都能即时、无损耗地理解并响应政策,但现实是,尤其是中小企业和传统企业,它们需要时间消化政策、调整战略、重新配置资源,这个过程本身就会消耗管理注意力和部分流动资金,从而可能暂时挤压研发支出。”
计量专家陈教授扶了扶眼镜,身体前倾:“林研究员,你引入的‘消化周期’和‘决策滞后’参数,量化依据是什么?是否做过敏感性分析?”
“参数设定主要基于我们对A园区那几家典型企业的深度访谈记录,以及历年政策出台后企业研发投入变化的统计规律。”林窈指尖在平板电脑上滑动,调出密密麻麻的附录,“敏感性分析显示,只要这两个参数的取值在合理区间内,这种‘抑制平台期’就会存在,只是持续时间长短和影响程度深浅有所不同。”
理论专家老王摸着下巴,若有所思:“这听起来……像是触及了一个更深层的机制——政策信号与企业内生动力之间的动态博弈。如果这个发现成立,那我们之前提出的政策建议,就需要大幅修正,要增加缓冲机制和精准滴灌的设计。”
组长老秦脸色凝重,看向一直沉默不语的刘所长。
刘所长双手交叠放在桌上,目光锐利地扫过全场,最终定格在林窈脸上,语气沉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小林发现的这个问题,绝不是我们研究的失败,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和深度突破的契机!”
他声音提高了几分:“这证明了我们的模型正在无限逼近复杂的现实,证明了我们研究的严谨性和价值所在!如果发现不了问题,那才是最大的问题,说明我们的研究还浮在表面!”
他环视众人,“现在,我宣布,启动内部紧急复核!集中智慧,确认这个问题是否真实存在、是否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并初步评估其严重性和对整体结论的影响。
老秦,你牵头数据复核;陈教授,模型逻辑再校验就交给你了;老王、老李,你们从理论和产业角度评估这个‘抑制期’的潜在影响和成因机制。小林,你负责全程协调和解释你的发现过程。”
“是!”众人齐声应道,瞬间投入紧张的工作中。
讨论异常激烈,时而为某个数据点的解读争得面红耳赤,时而又因一个新颖的解释角度而眼前一亮。时间在思维的激烈碰撞中飞速流逝。
……
晚上八点四十分,周砚深结束了一个临时会议,拿起手机,习惯性地想给林窈发消息问问情况,却发现她一直没回复。
拨通电话,也是无人接听。
他眉头微蹙,看了眼窗外浓重的夜色,心下有些不放心。
他知道她所在的攻坚小组最近任务重,但怀孕后她一直很注意休息,这么晚不接电话……
略一沉吟,他翻出刘所长的号码拨了过去。
会议室里,争论正酣,刘所长放在桌面的手机嗡嗡震动起来。
他本不想接,瞥见屏幕上闪烁的“周书记”三个字,愣了一下,随即对众人做了个暂停的手势,拿起手机快步走到走廊。
“周书记?”他语气带着一丝诧异。
“刘所长,不好意思打扰了。林窈还在所里吗?我打她电话没人接。”周砚深的声音从听筒传来,平稳中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86章应力集中点(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