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三国从颍川开始逐鹿九州> 第六十三章 荆南四郡归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三章 荆南四郡归附(2 / 2)

接下来的局势发展,果如诸葛亮与郭嘉所料,甚至比预想中更为顺利,如同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迅速而彻底。

武陵郡,孱陵城。郡守府内,气氛压抑。金旋坐在主位上,面色蜡黄,眼窝深陷,短短几日仿佛苍老了十岁。案几上摆放着伊籍带来的刘湛亲笔信,以及一旁魏军使者带来的、象征着赏赐的礼单。信中的承诺是优厚的,保留官职,厚待家小,但那份平静语气下蕴含的力量,却让他感到窒息。

“府君,魏公信义著于四海,既已承诺,必不相负。如今江北已定,周郎败亡,刘备遁走,武陵孤悬于南,岂能久存?若再犹豫,待周仓、徐晃将军虎贲之师南下,届时刀兵加身,玉石俱焚,悔之晚矣!”伊籍侃侃而谈,语气平和,却字字敲打在金旋心头。

与此同时,郡从事巩志府邸,一场秘密会议也在进行。巩志看着手中那份来自夏口的密信和更加丰厚的赏赐清单,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诸位,魏公之意已明!金府君优柔寡断,恐误我等前程,乃至身家性命!明日堂议,我等当齐心协力,务必劝得府君开城迎降!沙摩柯首领那边,也已派人联络,他表示愿唯魏公马首是瞻!”

次日郡府议事,情况果然一边倒。在巩志、郡丞等绝大多数僚属的“苦口婆心”劝说下,甚至在城外传来部分当地部族武装已接受魏军“安抚”的消息后,金旋最后一点残存的、不切实际的抵抗意志终于彻底瓦解。他长叹一声,仿佛被抽走了脊梁骨,颓然道:“既如此……便……便依诸位之见吧。”

三日后,武陵郡守金旋,率领郡中大小官吏,出孱陵城十里,匍匐于尘土道旁,战战兢兢地将武陵太守的银印青绶和一应户籍、兵册、图舆,高高举过头顶,献给了前来接收的魏军偏师。魏军兵不血刃,旌旗招展地开入孱陵,正式接管武陵郡。整个过程,平静得近乎沉闷,却标志着荆南第一块骨牌的倒下。

武陵归附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又像最后那根压垮骆驼的稻草,带着冰冷的寒意,迅速传遍荆南,彻底击垮了其他三郡守吏残存的、本就不多的侥幸心理。

长沙郡,临湘城。郡守韩玄,性素来多疑猜忌,能力更是平庸。闻听武陵已降,又探得北面魏军大将周仓、徐晃已率精锐步骑混合部队南下,前锋斥候已出现在湘江以北,游弋窥探,更是吓得魂飞魄散,寝食难安。他麾下黄忠因年老,不被韩玄重用,已托病辞官隐居。而魏延此时尚是底层军官,未入韩玄之眼。故而无成名的猛将可供依仗,自付绝无抵抗之力。

“府君,武陵已降,桂阳、零陵亦必不能守,我长沙孤城一座,如何抵挡魏公虎狼之师?不如早降,尚可保全富贵与阖城百姓啊!”郡丞等人连日劝说。韩玄在府中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辗转反侧。最终,对魏军兵锋的恐惧压倒了一切。他几乎是连夜收拾好个人细软,将值钱的物件打包了十几口大箱子,然后在天色未亮之时,便战战兢兢地下令打开临湘城门,自己则率领属官,穿戴整齐,跪在城门外冰冷的地上,迎接魏军先头部队的入城。

其状之惶恐狼狈,姿态之卑微,消息传回夏口,郭嘉听闻后,抚掌大笑,戏谑地对刘湛及同僚言道:“我闻韩长沙迎王师,面色如土,股颤不能自已,几欲先走其箱笼,真真是‘如丧家之犬,迎真龙之驾’,可谓荆南一景矣!”这番调侃虽刻薄,却也生动地描绘出韩玄此类庸碌之辈在历史洪流面前的丑态。

桂阳郡,郡治郴县。郡守赵范,为人较之韩玄更为圆滑投机。他不仅比武陵金旋更快地遣使奉上言辞极其恭顺的降表、印绶,更是准备了海量的劳军物资——粮草、布匹、美酒,甚至还有专门从岭南采购的珍奇异物,一车车送往北面魏军大营。在其精心撰写的降表中,除了极力称颂刘湛的功德,表示倾心归附之外,还隐晦地提及自己有一寡嫂樊氏,“颜色姝丽,贤淑知礼”,欲献与魏公,“以奉箕帚”。

这份降表送到夏口,刘湛览毕,将其传示诸葛亮、郭嘉等人,不由得摇头失笑,对二人道:“赵范此人,治郡之能或可,然其心术,过于钻营,非正人君子之道。以此等手段媚上,其心可知。此人,可用其才,却不可不防,更不可委以重任,置于枢要。”虽依诺接纳其投降,安抚其心,但不久之后,便寻了个由头,将赵范调离桂阳太守这一实权位置,迁为一闲职,另派一名出身颍川、作风严谨的干员接管桂阳郡事务。那樊氏之事,刘湛则根本未予理会,一笑置之。

零陵郡,泉陵城。四郡守中,零陵太守刘度,算是较为清正廉明、也稍具治政能力的一位。他起初闻讯,确实尚存一丝据城坚守、以待时变之念,甚至曾与其子刘贤于密室中商议。“父亲,魏军势大,然我零陵城坚粮足,若能上下用心,未必不能坚守一时,或可等待江东、刘备那边有变……”刘贤年轻气盛,试图主战。刘度默然良久,走到窗边,望着城内还算安宁的街市,缓缓摇头,声音中充满了无力感:“贤儿,你只见零陵一城,却不见天下大势。北有长沙、桂阳已降,东面豫章郡亦在魏军兵锋威胁之下,陆逊虽在豫章,然兵力薄弱,自保尚且不足,岂能助我?零陵,已是孤城一座,外无援兵,内……人心思定啊。”

恰在此时,魏军使者抵达,不仅带来了与其他三郡类似的安民告示和优厚条件,更出示了刘湛一封亲笔信。信中,刘湛首先肯定了刘度治理零陵,“保境安民,颇有政声”,随后笔锋一转,严正告诫“然顺逆之势已明,天命有所归附。卿乃明智之人,当知取舍,勿因一念之差,而使零陵一郡百姓,徒遭兵燹之祸,使卿清名,毁于一旦。”

这封信,既有褒奖,给足了面子,又有毫不掩饰的警告,戳中了刘度最在乎的名声与百姓安危。刘度将信反复看了数遍,又召集郡中核心僚属商议,见众人大多面露惧色,主张归顺者占了大半。他深知军心民心已不可用。

最终,他长叹一声,那叹息中充满了无奈与一种看清现实的释然,对其子及属官道:“非我不思尽忠,非我不欲保全,实乃……天意已属魏公,大势不可逆也。为我零陵生灵计,为我刘氏一门计……降了吧。”

遂下令打开泉陵城门,焚香设案,以比金旋、韩玄更具尊严的方式,率领官吏,迎接魏军入城,正式归降。

短短一月之内,荆南四郡,传檄而定!魏军的玄色旗帜,几乎未沾染多少额外的血污,便顺利地插遍了从长江到五岭的荆州全境。各郡原有的官吏体系大部分得以保留,以维持行政运转的连续,但关键的郡守、都尉等职位,则迅速换上了刘湛从颍川旧部、荆州投诚士人中选拔的得力干员,确保了政权实质性的平稳过渡与掌控。安民告示广泛张贴于各城各县,宣布减免本年度三成赋税、鼓励流民归乡农耕、严惩贪腐扰民吏员,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如同春风化雨,迅速安抚了因战乱而惶惶不安的人心,也使得“魏公”刘湛的声望,在荆南大地开始扎根。

夏口行辕内,荆南四郡归附的捷报如同雪片般飞来。刘湛站在那巨大的沙盘前,看着上面已然全部变为代表己方势力的玄色标识,一种掌控万里江山的豪情在胸中涌动、激荡。自颍川起兵,步步为营,破袁绍,制衡曹操,据豫州,收荆州,败孙刘于赤壁,至今终于全据这天下腹心、九省通衢之荆襄大地!这不仅仅意味着地盘的扩张,更意味着他拥有了争霸天下最坚实的根基之一——庞大的人口、丰饶的物产、发达的水系网络以及进可攻退可守的、至关重要的战略位置。霸业之基,至此已坚如磐石!

“恭喜主公,贺喜主公!荆州定矣!”荀衍、郭嘉、诸葛亮等人齐齐向刘湛躬身道贺,脸上皆洋溢着开创历史的振奋之情。

郭嘉更是笑嘻嘻地凑到沙盘边,用手指敲了敲代表江东的那片区域,语气轻松中带着一丝跃跃欲试:“主公,这下咱们可是名副其实的荆州之主了!这荆襄的鱼儿算是入了网,接下来,是该好好在岸边收拾收拾,消化消化这胜利果实呢?还是……干脆一鼓作气,扬帆东进,去会会那位吓得躲在建业城里,怕是连觉都睡不踏实的碧眼小儿?”他目光炯炯,瞟向了沙盘上江东的方向,那眼神,仿佛猎人看到了下一头值得追逐的猎物。

刘湛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因取得里程碑式胜利而激荡的豪情,目光变得愈发深邃和沉稳。他清楚,夺取地盘固然重要,但消化吸收,将其真正转化为力量,更为关键。然而,机遇稍纵即逝。

他沉声道,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在温暖的议事厅中清晰回响:“荆州新定,百废待兴,政令推行,吏治整顿,民心归附,千头万绪,确需稳固根基,此乃长远之计。然……”

他话锋一转,目光如电,射向东方:“江东孙权,新遭赤壁重创,水师精锐尽丧,大将周瑜生死未卜,其内部必然惊惶失措,人心浮动。正宜携此席卷荆南、全据荆州之大胜余威,迫其认清现实,早日臣服!传令,犒赏三军,休整十日,以养锐气。同时,以孤之名,修书孙权……”

他略一沉吟,字句清晰地口述旨意:“书中便写:‘魏公刘湛,敬致吴侯权弟:赤壁一别,江风犹寒。今荆襄已定,四郡归心,带甲百万,楼船千艘,欲与弟会猎于吴地,或可……共商天下归一大计?限尔旬日之内,亲赴夏口觐见,面议归附朝廷之事宜。如若不然……’”

后面的话他没有再说,但那股凛然的杀气与强大的自信,已弥漫在整个厅堂之中。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