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三国从颍川开始逐鹿九州> 第六十六章 凯旋与封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六章 凯旋与封赏(1 / 2)

第六十六章凯旋与封赏(第1/2页)

建安六年的春天,似乎格外眷顾这座刚刚易主的襄阳城。和煦的东风,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师,用温柔的笔触彻底驱散了冬日的最后一丝顽固寒意,细致地描摹出汉江两岸垂柳的嫩绿,点染开州牧府深院中桃李的芳菲,也悄然拨动了这座千年古城里洋溢着的、一种与前数月战云密布时截然不同的蓬勃朝气。战争的创伤,那些城墙上的箭孔、街角的焦痕,正在官府组织和民众自发的努力下被迅速抚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百废待兴的活力,一种对安定生活的珍惜,以及对未来的殷切期盼——这期盼,如同地底涌动的春泉,虽未完全喷薄,却已浸润了每一寸土地,激荡在每一个人的心间。

而这一切期盼与活力的中心,毋庸置疑,便是那座已然焕然一新、戒备森严的魏公行辕。更确切地说,是行辕深处那位即将携赤壁大捷、定鼎荆襄的赫赫战功,以征服者兼建设者的双重姿态,正式接受这片广袤土地及其万千臣民朝拜的绝对核心——魏公刘湛。

辰时初刻,襄阳城已沸腾如鼎。

今日的襄阳,万人空巷,这个词在此刻失去了任何夸张的成分。从巍峨厚重、新修补了砖石的城门楼开始,到气势恢宏、已然更换了匾额和旗帜的州牧府邸,长达数里的青石板主街“朱雀道”两旁,早已被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兴奋莫名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真正是肩摩踵接,挥汗成雨。

顽皮的孩童骑在父亲宽厚的肩头,小手挥舞着不知从哪儿摘来的柳条,乌溜溜的眼睛瞪得老大,充满了对未知盛况的好奇。年轻的妇人们难得地挤到了人群前列,踮着脚尖,手中攥着绣帕,交头接耳,脸上飞起兴奋的红晕,目光既羞怯又大胆地望向城门方向。须发花白的老者,则拄着拐杖,在家人的搀扶下,倚在临街店铺的门框旁,浑浊的目光中带着历经世事的沧桑与对“王师”的审视,他们见证过太多的城头变幻大王旗,心中期盼的,或许仅仅是这份喧嚣过后,能带来持久的太平。

街道被打扫得前所未有地干净,一尘不染,甚至由官府派出的差役提着水桶,仔细地洒上清水以压制尘埃,确保銮驾过后不至灰土飞扬。家家户户门口,几乎不约而同地悬挂起了象征喜庆吉祥的红色布条、灯笼,更有那等心思活络、消息灵通之辈,不知从何处弄来了玄色的布料,粗糙地模仿着魏军旗帜的样式悬挂出来,那略显笨拙的效仿里,透着对新政权小心翼翼的归顺与拥戴,也成了这满城红色中一抹引人注目的、带着政治意味的底色。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节日般的躁动,混合着泥土、人气、以及远处小摊上刚刚出笼的蒸饼的香气。各种议论声、期待声、孩童的嬉闹声汇成一片嗡嗡的背景音,如同大河奔流前的低沉呜咽。

辰时三刻,当旭日完全挣脱地平线的束缚,将万丈金色的光辉毫无保留地洒满全城,将青石板的街道、朱漆的楼阁、以及每一张仰起的脸庞都镀上一层温暖光辉的时刻——

“咚——!咚——!咚——!”

骤然间,城楼上那口巨大的、象征着权威的铜钟被奋力撞响!钟声洪亮、沉雄、悠远,如同来自远古的巨兽低吼,一声接着一声,穿透了所有的喧嚣,清晰地传遍全城的每一个角落,震得人耳膜嗡嗡作响,心旌也随之摇曳!

紧接着,雄浑低沉、带着塞外苍凉之意的牛角号声,如同应和般,从城楼两侧同时响起,呜呜咽咽,穿透力极强,与钟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庄严、肃穆、令人血脉偾张的合鸣!

凯旋仪式,正式开始了!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如同被磁石吸引,齐刷刷地、更加热切地投向了那洞开的、幽深的城门洞口。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地微颤带来的触感。

随即,如同黑色的铁流从城门洞中汹涌而出!那是五百名精心挑选的、作为仪仗前导的虎卫骑兵!

真正的人如猛虎,马似游龙!清一色的高大河套骏马,披挂着玄色皮质马甲,马头上的当卢在朝阳下反射着刺眼的光芒。马背上的骑士,更是武装到牙齿:玄色的精铁鱼鳞甲,甲叶擦得锃亮,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头盔上的红缨,随着战马的步伐整齐地跳跃,如同五百团燃烧的火焰;他们手持一丈有余的长戟,戟刃雪亮,腰侧佩戴着制式的环首刀,刀鞘与甲叶轻微碰撞,发出细碎而富有节奏的铿锵之声。

马蹄踏在湿润的青石板上,发出沉重、整齐划一的“哒哒”声,这声音并不急促,却带着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感,仿佛不是踏在石板上,而是直接敲击在每一个围观者的心坎上,让人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骑士们面容年轻而刚毅,眼神锐利如鹰,直视前方,对两侧山呼海啸般的欢呼仿佛充耳不闻,那股从尸山血海中淬炼而出的、百战余生的凛冽杀气,即便隔着汹涌的人潮,也能让最前排的人感到一股寒意,心生无限的敬畏。他们不仅仅是仪仗,更是魏公武力的象征,是秩序与征服的具象化。

紧随虎卫骑兵之后的,是军中的功勋士卒代表方阵。

他们虽为步卒,同样甲胄鲜明,精神抖擞。队伍的前排,由身材格外魁梧的力士高举着在历次关键战役中缴获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敌方旗帜。那面曾经代表荆州最高权柄的、刘表的州牧旌旗,如今破损不堪,沾满泥污,被随意地挑着;蔡瑁那华丽的水师将旗,也被撕开了一道大口子;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那面曾经在赤壁山崖上迎风招展、象征着江东水军灵魂的“周”字帅旗,此刻更是残破不全,边缘还有焦黑的火燎痕迹,无力地垂在旗杆上。

这些破损染血的战利品,如同沉默的史官,无声却无比震撼地诉说着过往战事的惨烈、魏军的勇武与最终的辉煌胜利。每一面旗帜的被俘,背后都可能是一场恶战,无数生命的消逝。围观的人群中爆发出更加热烈的、带着自豪与宣泄情绪的欢呼,许多原荆州的民众,看着曾经熟悉的旗帜以这种方式出现,心情复杂,但更多的,是一种对强大胜利者的认同与归附。

功勋士卒之后,是文官的车驾队伍。

几辆装饰典雅、由健骡拉动的轩车缓缓而行。第一辆车上,诸葛亮安然端坐,他今日未持羽扇,头戴进贤冠,身着深色儒服,面容清癯,神色一如既往的从容平静,仿佛周遭的喧嚣与他内心的静湖毫无干系,唯有那双深邃的眼眸,偶尔掠过人群,带着洞察与思索。他所过之处,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尤其是那些士子模样的年轻人,更是激动不已,“卧龙先生!”“诸葛军师!”的呼喊声不绝于耳,可见其名望在荆襄士林中的影响力。

第二辆车上,郭嘉则完全是另一番做派。他依旧是那副慵懒闲适的样子,半靠在铺着软垫的车辕上,甚至一条腿还随意地曲起着,手中似乎还把玩着那个不离身的银酒壶。他嘴角挂着一丝若有若无、仿佛看透一切的玩味笑意,目光漫不经心地扫过狂热的人群,像是在欣赏一幅生动而有趣的市井风情画卷,偶尔与同伴低语两句,引得对方忍俊不禁。他的形象,与这庄重的仪式形成了微妙的反差,却更显其个性不羁。

荀衍则正襟危坐于第三辆车上,面容肃穆,眼神沉稳,保持着士大夫应有的端庄仪态。

再往后,则是以周仓、徐晃、文聘为首的武将骑行方阵。

周仓骑着一匹神骏的乌骓马,全身黑甲黑盔,在阳光下宛如一尊移动的铁塔,他性格豪迈,此刻更是咧着大嘴,露出白森森的牙齿,不住地向道路两旁的人群挥舞着蒲扇般的大手,洪亮的笑声甚至压过了周围的喧嚣,引得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极具感染力。

徐晃则与他形成鲜明对比,沉稳如山岳,控马技术精湛,战马步伐与他的人一样稳健。他目光平视前方,偶尔向激动的人群微微颔首致意,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大将气度。

文聘骑马行进在徐晃稍后位置,他面容沉静,眼神中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万千。他本是荆州旧将,曾在此城效力多年,如今却以征服者、以魏公麾下靖南将军的身份重回故地,行走在这条熟悉的街道上,看着两旁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的面孔,心境自是复杂难言。有对旧主的些微愧怍,有对自身选择的审视,但更多的,是一种融入新集团、找到新的效忠对象并立下功勋后,产生的归属感与新生的荣耀。甘宁则显得意气风发,锦衣华服,顾盼自雄;于禁神色严谨,一丝不苟。

最后,在所有人引颈期盼、几乎要将脖子伸断的目光聚焦下,城门口的光线似乎都为之一暗,随即,魏公刘湛的銮驾,如同众星拱月般,终于缓缓驶出了城门洞,完全暴露在襄阳城的春光和万民的目光之下!

那是一辆规制远超寻常、庞大而威严的金根车。车身以名贵的檀木制成,镶嵌着金饰,雕刻着蟠龙云纹。车盖尤为醒目,以最上等的玄色锦缎制成,边缘缀满了小巧的金铃,随着八匹纯白色、没有一丝杂毛、神骏异常的骏马迈动整齐划一的步伐,金铃发出清脆、连贯、如同仙乐般的声响,奇异地压过了现场的喧嚣,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刘湛并未全身披挂征战时的甲胄,而是选择了更具象征意义的礼服。他头戴七旒冕冠,垂下的玉珠轻微晃动,遮挡部分视线,更显神秘与威严;身着绣有山、龙、华、虫等十二章纹的玄色兖服,宽大而庄重,衬托得他身形愈发挺拔;腰间佩着的并非战场杀敌的环首刀,而是一柄装饰华美、象征权力的长剑。他昂然立于平稳行驶的车驾之上,一手轻轻扶着车前横木,身躯挺拔如松,面容沉静如水,目光却如电如炬,缓缓扫视着道路两旁如潮水般依次跪伏下去的臣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十六章凯旋与封赏(第2/2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